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养蜂、益虫饲养论文--益虫饲养论文--紫胶虫论文

中华紫胶虫紫胶合成关键基因筛选及功能验证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9页
    1.1 引言第16页
        1.1.1 研究背景第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第16-26页
        1.2.1 中华紫胶生物学特性第16-17页
        1.2.2 紫胶虫泌胶特性第17-19页
        1.2.3 紫胶主要成分第19-22页
        1.2.4 紫胶虫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第22-23页
        1.2.5 RNAi技术第23-26页
        1.2.6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第26页
    1.3 研究的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6-28页
        1.3.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第26-27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27-28页
    1.4 研究技术路线第28-29页
第二章 紫胶虫泌胶特性与动态规律第29-35页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9-31页
        2.1.1 供试昆虫第29页
        2.1.2 仪器第29-30页
        2.1.3 试剂第30页
        2.1.4 显微成像第30页
        2.1.5 个体泌胶量的测定第30页
        2.1.6 个体泌胶速率的测定第30-31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1-33页
        2.2.1 中华紫胶虫雌虫形态学特征第31页
        2.2.2 个体泌胶量测定第31-32页
        2.2.3 个体泌胶速率测定第32-33页
    2.4 讨论第33-34页
    2.5 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中华紫胶虫转录组分析第35-60页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35-36页
        3.1.1 供试昆虫第35-36页
        3.1.2 试验试剂第36页
        3.1.3 试验仪器第36页
    3.2 试验方法第36-42页
        3.2.1 中华紫胶虫总RNA提取第36-37页
        3.2.2 转录组测序第37-38页
        3.2.3 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第38-39页
        3.2.4 数据处理第39页
        3.2.5 功能注释第39页
        3.2.6 差异基因表达和富集分析第39页
        3.2.7 荧光定量PCR验证第39-42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2-57页
        3.3.1 转录组学分析策略第42页
        3.3.2 高通量测序和组装第42-44页
        3.3.3 转录组注释第44-45页
        3.3.4 GO、KEGG、COG注释结果第45-49页
        3.3.5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第49-56页
        3.3.6 RT-qPCR验证第56-57页
    3.4 讨论第57-58页
    3.5 小结第58-60页
第四章 FAD基因RNA干扰载体构建及功能验证第60-77页
    4.1 试验材料第61页
        4.1.1 供试昆虫第61页
        4.1.2 试验试剂第61页
        4.1.3 主要仪器第61页
    4.2 试验方法第61-70页
        4.2.1 中华紫胶虫总RNA提取第61-62页
        4.2.2 cDNA第一链的合成第62-63页
        4.2.3 引物设计第63页
        4.2.4 候选基因的扩增第63页
        4.2.5 胶回收PCR扩增产物第63-64页
        4.2.6 目的片段与L4440干扰载体的酶切第64页
        4.2.7 T4DNA酶连接反应第64-65页
        4.2.8 重组质粒转化第65-67页
        4.2.10 dsRNA的诱导表达第67-68页
        4.2.11 大肠杆菌RNA提取第68页
        4.2.12 dsRNA转染第68-69页
        4.2.13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第69-70页
    4.3 试验结果第70-74页
        4.3.1 紫胶虫总RNA的提取第70页
        4.3.2 重组载体的构建第70-71页
        4.3.3 dsRNA的诱导表达第71页
        4.3.4 RT-qPCR检测第71-73页
        4.3.5 个体泌胶量测定第73-74页
    4.4 讨论第74-76页
    4.5 小结第76-77页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第77-82页
    5.1 讨论第77-79页
    5.2 结论第79-81页
    5.3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81页
    5.4 后续研究及展望第81页
    5.5 存在的问题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8页
附录第88-91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91-92页
致谢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伙房水源保护区曲柳河河道生态综合治理方案研究
下一篇:油气生产物联网PaaS平台虚拟机安全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