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八仙桥城区之嬗变(1860—1949年)
论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7页 |
引言 | 第17-25页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第17-18页 |
二、学术回顾 | 第18-22页 |
三、研究的问题与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四、论文写作的思路与框架 | 第23-25页 |
第一章 八仙桥的来历 | 第25-36页 |
第一节 八仙桥地域社会的形成 | 第25-31页 |
一 名称由来和地域范围 | 第25-28页 |
二 发展概况与沿革 | 第28-31页 |
第二节 八仙桥地区的早期形态 | 第31-36页 |
一 农业社会 | 第31-32页 |
二 民众的生活方式 | 第32-36页 |
第二章 租界扩张后的八仙桥地区 | 第36-82页 |
第一节 法租界的扩张及影响 | 第36-45页 |
一 炮声后的租界:一个特殊的社会 | 第36-38页 |
二 法租界三次扩张及八仙桥地域范围的演变 | 第38-41页 |
三 近代市政的出现 | 第41-45页 |
第二节 沧桑大世界 ——由传统到近代的八仙桥 | 第45-72页 |
一 八仙桥道路房屋的发展 | 第45-48页 |
二 八仙桥娱乐业的起兴 | 第48-58页 |
三 八仙桥日渐繁盛的商业 | 第58-62页 |
四 八仙桥社会生活的变化 | 第62-72页 |
第三节 近代教育机构的出现及影响 | 第72-82页 |
一 “洋学堂”的崛起和中法学堂的设立 | 第72-75页 |
二 八仙桥基督教青年会 | 第75-77页 |
三 教育机构对八仙桥地区的影响 | 第77-82页 |
第三章 八仙桥城市化特征的多面剖析 | 第82-135页 |
第一节 八仙桥的社会结构 | 第82-109页 |
一 华洋交错的原因和居民分布的特点 | 第82-88页 |
二 八仙桥居民的社会生活 | 第88-102页 |
三 八仙桥的居民流动及其职业特点 | 第102-109页 |
第二节 八仙桥与黑社会 | 第109-135页 |
一 龙蛇共舞的繁华之地 | 第110-114页 |
二 黑社会的巢穴 | 第114-124页 |
三 畸形繁荣的“烟、赌、娼” | 第124-135页 |
尾声 八仙桥地区的新生(1949-1952) | 第135-139页 |
1、镇压反革命 | 第135-136页 |
2、打击刑事犯罪 | 第136页 |
3、治安管理 | 第136-137页 |
4、专项治理 | 第137-139页 |
结束语 | 第139-143页 |
附录 | 第143-152页 |
参考资料 | 第152-159页 |
后记 | 第159-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