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物理学论文--土壤物理机械性质(土壤力学)论文

关中地区不同农业利用条件下表层土壤结构演变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33页
   ·问题提出的背景第14-15页
   ·土壤结构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5-17页
     ·土壤结构性研究是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基础第15页
       ·土壤结构是评价人为活动对土壤质量作用与影响的重要内容之一第15-16页
     ·土壤结构特性对土地利用方式响应机制是制定土壤管理和利用措施的基础第16页
     ·土壤结构性状是分析现代集约化生产模式下土壤质量演化趋势主要指标第16-17页
   ·国内外关于土壤结构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7-19页
     ·关于土壤团聚体研究方法的进展情况第17-18页
     ·土壤结构研究进展第18-19页
   ·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基础研究第19-21页
   ·土壤结构评价指标研究第21-24页
   ·影响土壤结构状况及其团聚体稳定性的因素第24-29页
     ·粘土矿物第24-25页
     ·可溶性阳离子与碳酸盐第25页
     ·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第25-26页
     ·有机肥和化肥施用的影响第26-27页
     ·耕作扰动的影响第27-28页
     ·其他因素的影响第28-29页
   ·土壤团聚体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内的作用与功能研究第29-32页
     ·土壤团聚体与生物活性的关系第29-30页
       ·土壤团聚体与农作物产量与品质关系第30-31页
     ·生态环境与土壤结构关系第31-32页
   ·亟待解决的问题第32-33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主要内容第33-42页
   ·研究地区的概况第33-36页
     ·研究地区的自然条件第33页
     ·研究地区土壤类型第33-34页
     ·该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土壤质量问题第34-36页
   ·土壤样品采集与制备第36-37页
   ·研究地区土壤基本性状第37-39页
     ·供试土壤机械组成第37页
     ·供试土壤比重值第37-38页
     ·供试土壤有机质和碳酸盐含量第38-39页
   ·研究内容第39-42页
第三章 土地利用对土壤团聚状况影响第42-59页
   ·供试土壤样品第42页
   ·测定方法第42-44页
   ·结果与讨论第44-57页
     ·不同农业利用下耕层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的组成第44-47页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土壤优势团聚体的百分含量第47-48页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质量研究第48-54页
     ·影响团聚体质量因素分析第54-57页
   ·小结第57-59页
第四章 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指标研究第59-67页
   ·材料和方法第60页
     ·样品的采集和制备第60页
     ·土壤团聚状况的指标及计算方法第60页
     ·结果与讨论第60-65页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均重直径的变异特征第60-62页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第62-63页
     ·矩法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状况分析方面的应用第63-65页
     ·主要结论第65-67页
第五章 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研究第67-77页
   ·材料与方法第68页
     ·供试土壤样品第68页
     ·测定方法第68页
   ·结果与讨论第68-76页
     ·微团聚体组成状况第68-72页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土壤团聚水平第72-73页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结构系数和团聚度第73-76页
   ·小结第76-77页
第六章 结论第77-80页
   ·研究地区土壤基本性状第77页
   ·不同农业利用类型土壤团聚状况、团聚体质量及影响因素第77-78页
   ·各评价指标间差异及稳定性评价第78页
   ·微团聚体的组成状况及稳定性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90页
致谢第90-91页
作者简介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土高原丘陵区土壤磷素及其组成对植被恢复过程的响应
下一篇:集约化生产模式下耕作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及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