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4页 |
·生物质的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生物质的定义及其组成 | 第9页 |
·生物质的特征 | 第9-10页 |
·世界植物纤维的资源概况 | 第10页 |
·我国植物纤维的资源概况 | 第10页 |
·生物质转化利用的意义 | 第10-11页 |
·乳酸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乳酸的性质 | 第12-13页 |
·乳酸的应用 | 第13-17页 |
·乳酸的生产方法 | 第17-19页 |
·生物质发酵生产乳酸的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分批酶解发酵工艺 | 第21页 |
·同步糖化发酵工艺 | 第21页 |
·连续发酵工艺 | 第21-22页 |
·CBP 全程反应途径 | 第22页 |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实验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利用木聚糖高温发酵生产乳酸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 第24-3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8页 |
·材料 | 第24-25页 |
·乳酸产生菌分离和鉴定的方法 | 第25-2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3页 |
·菌种筛选结果 | 第28-29页 |
·液态发酵结果 | 第29页 |
·发酵液中有机酸的分析 | 第29-30页 |
·发酵液中木聚糖的测定结果 | 第30页 |
·菌种初步鉴定结果 | 第30-31页 |
·乳酸产生菌种的鉴定 | 第3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高产乳酸L. PENTOSUS 和S. AVIUM 的诱变选育及以木聚糖为底物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5-5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5-39页 |
·菌种 | 第35页 |
·培养基 | 第35页 |
·实验试剂 | 第35页 |
·实验仪器 | 第35-36页 |
·诱变方法 | 第36-37页 |
·分析方法 | 第37页 |
·培养基组分对乳酸的影响 | 第37-38页 |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8-39页 |
·菌种的保存 | 第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55页 |
·出发菌的生长曲线 | 第39-40页 |
·诱变条件的选择 | 第40-42页 |
·诱变后菌种的筛选 | 第42-43页 |
·培养基组分对乳酸发酵的影响 | 第43-48页 |
·发酵条件对乳酸产量的影响 | 第48-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L. PENTOSUS L35-6 和S. AVIUM L64-6 秸秆固态发酵的初步研究 | 第56-6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6-58页 |
·原料 | 第56页 |
·菌种 | 第56页 |
·培养基 | 第56页 |
·实验试剂 | 第56-57页 |
·实验仪器 | 第57页 |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实验内容 | 第58页 |
·测定秸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 | 第58页 |
·单一菌株固态发酵的研究 | 第58页 |
·双菌株联合固态发酵的研究 | 第5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1页 |
·秸秆成分分析 | 第58页 |
·单一菌株固态发酵的研究 | 第58-60页 |
·双菌株联合固态发酵的研究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本研究课题的创新点 | 第63页 |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