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综述 | 第11-16页 |
·国外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国内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6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自然保护区的内涵及其功能 | 第18-20页 |
·自然保护区的内涵 | 第18页 |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 | 第18-20页 |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 | 第20-22页 |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20-21页 |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第21-22页 |
·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第22-24页 |
第三章 长青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概况与存在的问题 | 第24-29页 |
·长青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概况 | 第24-27页 |
·保护区概况 | 第24页 |
·历史沿革 | 第24-25页 |
·社会经济现状分析 | 第25-27页 |
·长青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保护区周边群众自然保护意识薄弱 | 第27页 |
·保护区与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剧 | 第27页 |
·资金投入不足 | 第27-28页 |
·保护区科技人员短缺,科学研究尚未展开 | 第28页 |
·管理工作困难因素多 | 第28页 |
·可利用资源相对较少,自养能力较差 | 第28-29页 |
第四章 林业部门+科研单位(大学)+社区(农户)的发展模式 | 第29-37页 |
·可借鉴的国内外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模式 | 第29-32页 |
·美国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特点 | 第29-30页 |
·英国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特点 | 第30页 |
·香港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特点 | 第30-31页 |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特点 | 第31-32页 |
·长青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 第32-34页 |
·人与自然的两大关系 | 第32页 |
·保护发展观 | 第32-33页 |
·自然保护区发展模式创新的原则 | 第33-34页 |
·林业部门+科研单位(大学)+社区(农户)的发展模式 | 第34-35页 |
·林业部门+科研单位(大学)+社区(农户)的发展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 第35-37页 |
第五章 长青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定量评价 | 第37-48页 |
·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模式方案 | 第37页 |
·定量评价方法 | 第37-39页 |
·评价指标构建的原则 | 第39-40页 |
·目标性原则 | 第39页 |
·代表性和全面性原则 | 第39页 |
·动态性原则 | 第39页 |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 第39页 |
·可操作性原则 | 第39-40页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40-42页 |
·生态可持续指标F1(ELSD) | 第40页 |
·经济可持续指标F2(ENSD) | 第40页 |
·社会评价指标F3(SSD) | 第40-41页 |
·管理评价指标F4(MSD) | 第41页 |
·教育宣传评价指标F5(PSD) | 第41-42页 |
·长青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评价 | 第42-48页 |
·权重的确定 | 第42-46页 |
·评价结果的求解 | 第46-48页 |
第六章 长青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建议 | 第48-51页 |
·保护区建设建议 | 第48页 |
·保护区旅游经营建议 | 第48-49页 |
·保护区多种经营建议 | 第49页 |
·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议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