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沉积相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前言 | 第7-13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7-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9页 |
四、研究方案 | 第9-10页 |
五、主要工作量 | 第10-11页 |
六、主要结论与认识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3-21页 |
第一节 区域构造演化 | 第13-16页 |
一、基底形成阶段——太古代—早元古代 | 第14页 |
二、坳拉谷阶段——中晚元古代 | 第14页 |
三、早古生代——浅海台地阶段 | 第14-15页 |
四、晚古生代—中三叠世——滨海平原阶段 | 第15页 |
五、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内陆盆地阶段 | 第15-16页 |
六、新生代——断陷阶段 | 第16页 |
第二节 延长组沉积背景 | 第16-18页 |
一、盆地构造及基底形态 | 第16-17页 |
二、盆内基底基岩类型及分布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地层特征 | 第18-21页 |
一、延长组第一段(T_3y_1) | 第18-19页 |
二、延长组第二段(T_3y_2) | 第19页 |
三、延长组第三段(T_3y_3) | 第19页 |
四、延长组第四段(T_3y_4) | 第19-20页 |
五、延长组第五段(T_3y_5)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1-29页 |
第一节 地层划分的思路与方法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地层对比方法 | 第22-28页 |
一、标志层控制 | 第22-26页 |
二、确立标准井和基准剖面 | 第26页 |
三、邻井追踪 | 第26页 |
四、地层厚度基本相近 | 第26-27页 |
五、运用旋回对比必须十分慎重 | 第27-28页 |
第三节 长8油层组岩电特征及分层结果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 第29-50页 |
第一节 沉积相划分标志 | 第29-37页 |
一、颜色特征 | 第29页 |
二、岩石类型及特征 | 第29-30页 |
三、岩石的结构特征 | 第30-32页 |
四、沉积构造 | 第32-35页 |
五、古生物标志 | 第35页 |
六、测井资料 | 第35-37页 |
第二节 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 第37-50页 |
一、沉积相划分方案 | 第38页 |
二、沉积相特征 | 第38-50页 |
第四章 物源分析 | 第50-66页 |
第一节 盆地周缘的古陆特征 | 第50-52页 |
一、盆地北缘古陆特征 | 第50-51页 |
二、盆地西南缘古陆特征 | 第51-52页 |
第二节 轻矿物特征及物源分析 | 第52-58页 |
一、盆地西南部长8轻矿物特征及物源分析 | 第52-53页 |
二、盆地北部长8轻矿物特征及物源分析 | 第53-54页 |
三、盆地东部长8轻矿物特征及物源分析 | 第54-55页 |
四、盆地中部长8轻矿物特征及物源分析 | 第55-58页 |
第三节 重矿物组合特征及物源分析 | 第58-63页 |
一、盆地西南部长8重矿物特征及物源分析 | 第58-59页 |
二、盆地北部长8重矿物特征及物源分析 | 第59-60页 |
三、盆地东部长8重矿物特征及物源分析 | 第60-61页 |
四、盆地中部长8重矿物特征及物源分析 | 第61-63页 |
第四节 稀土元素富集规律及物源分析 | 第63-66页 |
一、稀土元素判断物源的方法 | 第63页 |
二、稀土分布规律及物源分析 | 第63-66页 |
第五章 沉积相带展布与沉积演化 | 第66-81页 |
第一节 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66-71页 |
一、长8油层组沉积相带展布特征 | 第66-68页 |
二、长8_2油层段沉积相带展布特征 | 第68-70页 |
三、长8_1油层段沉积相带展布特征 | 第70-71页 |
第二节 沉积演化 | 第71-75页 |
第三节 沉积相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 第75-81页 |
一、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 | 第75-76页 |
二、岩性控制油藏 | 第76页 |
三、沉积相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 第76-81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图版 | 第86-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