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道坐具设计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1.研究的背景 | 第8页 |
| 2.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8-9页 |
| 3.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9-10页 |
| 第1章 城市与街道的发展 | 第10-14页 |
| ·城市与街道的产生 | 第10页 |
| ·中国城市与街道的形态发展 | 第10-11页 |
| ·西方城市与街道的形态发展 | 第11-12页 |
| ·现代城市与街道的发展趋势 | 第12-14页 |
| 第2章 城市与街道空间 | 第14-20页 |
| ·街道空间在城市中的地位 | 第14-15页 |
| ·城市街道空间的构成 | 第15-18页 |
| ·城市街道空间的分类 | 第18-20页 |
| 第3章 街道空间中的"坐具" | 第20-36页 |
| ·街道坐具的概念 | 第20-21页 |
| ·"城市家具" | 第20页 |
| ·"街道坐具"的概念 | 第20-21页 |
| ·街道坐具的产生和发展 | 第21-31页 |
| ·坐具在国外的发展过程 | 第21-26页 |
| ·坐具在我国的发展过程 | 第26-31页 |
| ·街道坐具的产生和发展 | 第31页 |
| ·街道坐具的特征 | 第31-33页 |
| ·公共性 | 第31页 |
| ·功能性 | 第31-32页 |
| ·耐用性 | 第32页 |
| ·艺术性 | 第32-33页 |
| ·街道坐具与城市街道的关联性 | 第33页 |
| ·国外城市街道坐具设计现状 | 第33-36页 |
| 第4章 我国城市街道坐具设计的现状 | 第36-42页 |
| ·我国城市街道坐具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6-39页 |
| ·坐具缺失 | 第36-37页 |
| ·实用不足 | 第37-38页 |
| ·文化失衡 | 第38-39页 |
| ·我国城市街道坐具设计的原因分析 | 第39-42页 |
| ·历史原因 | 第39页 |
| ·观念原因 | 第39-40页 |
| ·设计能力水平有限 | 第40页 |
| ·学科缺少合作交流 | 第40-42页 |
| 第5章 街道坐具设计的基础指导理念 | 第42-58页 |
| ·中国传统造物文化 | 第42-44页 |
| ·天人合一 | 第42页 |
| ·简约主义 | 第42-43页 |
| ·以人为本 | 第43页 |
| ·中国传统造物文化对街道坐具设计的启示 | 第43-44页 |
| ·现代设计思潮 | 第44-48页 |
| ·现代设计思潮发展介绍 | 第44-48页 |
| ·现代设计思潮对街道坐具设计的启示 | 第48页 |
| ·现代科学技术 | 第48-56页 |
| ·人机工程学 | 第48-50页 |
| ·材料学 | 第50-54页 |
| ·设计美学 | 第54-55页 |
| ·色彩学 | 第55-56页 |
| ·现代城市家具设计理念 | 第56-58页 |
| 第6章 街道坐具设计的原则与形式法则 | 第58-70页 |
| ·街道空间中人的行为方式研究 | 第58-60页 |
| ·街道坐具设计原则 | 第60-65页 |
| ·功能实用性原则 | 第60-61页 |
| ·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原则 | 第61-63页 |
| ·经济、环保的原则 | 第63-64页 |
| ·环境协调的原则 | 第64-65页 |
| ·街道坐具设计形式法则 | 第65-70页 |
| ·秩序法则 | 第65页 |
| ·多样与统一法则 | 第65-66页 |
| ·尺度与比例法则 | 第66-67页 |
| ·节奏与韵律法则 | 第67-70页 |
| 第7章 城市街道坐具设计流程 | 第70-74页 |
| ·街道坐具设计的市场调研 | 第70-71页 |
| ·概念化阶段 | 第71-72页 |
| ·具体化阶段 | 第72页 |
| ·完成设计阶段 | 第72页 |
| ·设计检验阶段 | 第72-74页 |
| 第8章 优秀案例解析 | 第74-79页 |
| ·清华大学街道空间介绍 | 第74-75页 |
| ·街道空间坐具设计分析 | 第75-78页 |
| ·分析总结 | 第78-79页 |
| 结论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 个人简介 | 第82-83页 |
| 导师简介 | 第83-84页 |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