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南荷包场地区须家河组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7页 |
|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研究区须家河组油气勘探与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 ·论文工作量 | 第14-16页 |
| ·论文取得的主要认识 | 第16-17页 |
| 第2章 油气地质概况 | 第17-27页 |
| ·地理及构造位置 | 第17-18页 |
|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 第18-22页 |
| ·地面构造 | 第19页 |
| ·地腹构造 | 第19-21页 |
| ·断层 | 第21-22页 |
| ·须家河组地层划分 | 第22-27页 |
| 第3章 须家河组储层特征 | 第27-37页 |
| ·储层岩性特征 | 第27-28页 |
| ·岩石特征 | 第27-28页 |
| ·碎屑颗粒特征 | 第28页 |
| ·填隙物特征 | 第28页 |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28-31页 |
| ·储层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31-37页 |
| ·储层的分布 | 第31-33页 |
| ·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37页 |
| 第4章 须家河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对比 | 第37-55页 |
| ·须家河组烃源岩分布 | 第37-44页 |
| ·烃源岩厚度的统计分布 | 第37-38页 |
| ·烃源岩的平面分布 | 第38-44页 |
|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44-49页 |
|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 | 第44页 |
|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评价标准 | 第44-45页 |
| ·有机质丰度 | 第45-47页 |
| ·有机质类型及成熟度 | 第47-49页 |
| ·须家河组油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对比 | 第49-55页 |
| ·天然气组成及其碳同位素特征 | 第49-52页 |
| ·凝析油碳同位素组成 | 第52-53页 |
| ·凝析油饱和烃色谱特征 | 第53页 |
| ·天然气浓缩烃与凝析油对比 | 第53-55页 |
| 第5章 古构造演化特征 | 第55-71页 |
| ·古构造研究意义 | 第55-56页 |
| ·古构造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 | 第55页 |
| ·古构造的勘探前景 | 第55-56页 |
| ·埋藏史恢复 | 第56-62页 |
| ·岩石孔隙度与埋深的关系 | 第58-60页 |
| ·地层剥蚀厚度 | 第60-62页 |
| ·古构造演化特征 | 第62-71页 |
| ·须二段底界古构造演化特征 | 第62-68页 |
| ·须四段底界古构造演化特征 | 第68-71页 |
| 第6章 天然气的运聚成藏机制及成藏模式 | 第71-99页 |
| ·气水层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 | 第71-76页 |
| ·天然气运聚成藏时期 | 第76-83页 |
| ·源岩有机质大量生、排烃时期 | 第77-80页 |
| ·圈闭形成时期 | 第80-81页 |
| ·盖层形成时期 | 第81-83页 |
| ·天然气充注方式分析 | 第83-93页 |
| ·天然气运聚相态 | 第83-88页 |
| ·天然气运聚途径 | 第88-90页 |
| ·致密储层充注机理 | 第90-91页 |
| ·高孔高渗储层充注机理 | 第91-93页 |
| ·油气成藏模式 | 第93-99页 |
| ·油气成藏事件综合分析 | 第93-96页 |
| ·油气成藏模式 | 第96-99页 |
| 结论 | 第99-100页 |
| 致谢 | 第100-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