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棉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主要缩略词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36页 |
第一章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 第12-27页 |
1 QTL定位常用的DNA分子标记 | 第12-17页 |
·RFLP | 第13页 |
·RAPD | 第13-14页 |
·SSR | 第14页 |
·AFLP | 第14-15页 |
·SRAP | 第15页 |
·RGAP | 第15-16页 |
·TRAP | 第16页 |
·SNP | 第16-17页 |
2 作图群体的发展 | 第17-18页 |
·F_2群体和BC_1群体 | 第17页 |
·RIL群体 | 第17页 |
·DH群体 | 第17-18页 |
·NIL群体 | 第18页 |
·四交F_1群体 | 第18页 |
3 QTL定位的方法 | 第18-20页 |
·单标记分析法 | 第18-19页 |
·区间作图法 | 第19页 |
·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19-20页 |
·多重区间作图法 | 第20页 |
·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20页 |
4 影响QTL定位的主要因素 | 第20-22页 |
·遗传图谱 | 第20-21页 |
·群体结构 | 第21页 |
·遗传背景 | 第21-22页 |
·性状遗传力 | 第22页 |
·统计方法及阈值 | 第22页 |
5 QTL定位方法的最新进展 | 第22-24页 |
·QTL动态定位 | 第22-23页 |
·eQTL定位 | 第23页 |
·种质资源新基因发掘的QTL定位方法 | 第23页 |
·QTL精细定位 | 第23-24页 |
6 QTL定位的育种应用 | 第24-27页 |
·新基因源的发掘 | 第24页 |
·QTL图位克隆 | 第24-25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棉花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27-36页 |
1 棉花的分子遗传图谱 | 第27-29页 |
2 棉花的QTL定位 | 第29-34页 |
·产量性状的QTL定位 | 第29页 |
·纤维品质性状的QTL定位 | 第29-30页 |
·抗病性状的QTL定位 | 第30-31页 |
·生理性状的QTL定位 | 第31页 |
·形态学性状的QTL定位 | 第31-34页 |
3 棉花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第34-35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5-36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36-71页 |
第三章 陆地棉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 | 第36-7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群体构建 | 第36页 |
·田间种植 | 第36-37页 |
·性状调查 | 第37页 |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性状的调查 | 第37页 |
·纤维品质的测定 | 第37页 |
·DNA分子标记试验 | 第37-38页 |
·数据分析 | 第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65页 |
·性状表现及遗传分析 | 第38-50页 |
·产量及构成因素性状的表现和遗传分析 | 第38-44页 |
·产量及构成因素性状的表现 | 第38-40页 |
·产量及构成因素性状相关分析 | 第40页 |
·产量及构成因素性状的回归分析 | 第40-44页 |
·产量及构成因素性状的通径分析 | 第44页 |
·纤维品质性状的表现和相关分析 | 第44-48页 |
·纤维品质性状的表现 | 第44-48页 |
·纤维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48页 |
·产量与纤维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48-50页 |
·杂种优势分析 | 第50-51页 |
·各世代杂种优势分析 | 第50页 |
·不同环境下各性状比较分析 | 第50-51页 |
·群体分子标记基因型的分析和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51-56页 |
·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 第56-59页 |
·群体1产量性状的QTL定位 | 第56-57页 |
·群体2产量性状的QTL定位 | 第57-59页 |
·纤维品质性状的QTL定位 | 第59-63页 |
·群体1品质性状的QTL定位 | 第59-61页 |
·群体2品质性状的QTL定位 | 第61-63页 |
·两群体遗传图谱的整合以及共有QTL分析 | 第63-65页 |
3 讨论 | 第65-71页 |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65-66页 |
·遗传图谱的准确性 | 第66-67页 |
·QTL的簇集现象与一因多效和连锁问题 | 第67-68页 |
·QTL的数量和稳定性 | 第68-69页 |
·核心亲本的贡献 | 第69-71页 |
全文结论 | 第71-73页 |
附表 | 第73-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