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棉论文

陆地棉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主要缩略词第11-12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2-36页
 第一章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研究进展第12-27页
  1 QTL定位常用的DNA分子标记第12-17页
   ·RFLP第13页
   ·RAPD第13-14页
   ·SSR第14页
   ·AFLP第14-15页
   ·SRAP第15页
   ·RGAP第15-16页
   ·TRAP第16页
   ·SNP第16-17页
  2 作图群体的发展第17-18页
   ·F_2群体和BC_1群体第17页
   ·RIL群体第17页
   ·DH群体第17-18页
   ·NIL群体第18页
   ·四交F_1群体第18页
  3 QTL定位的方法第18-20页
   ·单标记分析法第18-19页
   ·区间作图法第19页
   ·复合区间作图法第19-20页
   ·多重区间作图法第20页
   ·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第20页
  4 影响QTL定位的主要因素第20-22页
   ·遗传图谱第20-21页
   ·群体结构第21页
   ·遗传背景第21-22页
   ·性状遗传力第22页
   ·统计方法及阈值第22页
  5 QTL定位方法的最新进展第22-24页
   ·QTL动态定位第22-23页
   ·eQTL定位第23页
   ·种质资源新基因发掘的QTL定位方法第23页
   ·QTL精细定位第23-24页
  6 QTL定位的育种应用第24-27页
   ·新基因源的发掘第24页
   ·QTL图位克隆第24-25页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第25-27页
 第二章 棉花QTL定位研究进展第27-36页
  1 棉花的分子遗传图谱第27-29页
  2 棉花的QTL定位第29-34页
   ·产量性状的QTL定位第29页
   ·纤维品质性状的QTL定位第29-30页
   ·抗病性状的QTL定位第30-31页
   ·生理性状的QTL定位第31页
   ·形态学性状的QTL定位第31-34页
  3 棉花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第34-35页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5-36页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第36-71页
 第三章 陆地棉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第36-7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6-38页
   ·群体构建第36页
   ·田间种植第36-37页
   ·性状调查第37页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性状的调查第37页
     ·纤维品质的测定第37页
   ·DNA分子标记试验第37-38页
   ·数据分析第3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8-65页
   ·性状表现及遗传分析第38-50页
     ·产量及构成因素性状的表现和遗传分析第38-44页
       ·产量及构成因素性状的表现第38-40页
       ·产量及构成因素性状相关分析第40页
       ·产量及构成因素性状的回归分析第40-44页
       ·产量及构成因素性状的通径分析第44页
     ·纤维品质性状的表现和相关分析第44-48页
       ·纤维品质性状的表现第44-48页
       ·纤维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第48页
     ·产量与纤维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第48-50页
   ·杂种优势分析第50-51页
     ·各世代杂种优势分析第50页
     ·不同环境下各性状比较分析第50-51页
   ·群体分子标记基因型的分析和遗传图谱的构建第51-56页
   ·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第56-59页
     ·群体1产量性状的QTL定位第56-57页
     ·群体2产量性状的QTL定位第57-59页
   ·纤维品质性状的QTL定位第59-63页
     ·群体1品质性状的QTL定位第59-61页
     ·群体2品质性状的QTL定位第61-63页
   ·两群体遗传图谱的整合以及共有QTL分析第63-65页
  3 讨论第65-71页
   ·遗传图谱的构建第65-66页
   ·遗传图谱的准确性第66-67页
   ·QTL的簇集现象与一因多效和连锁问题第67-68页
   ·QTL的数量和稳定性第68-69页
   ·核心亲本的贡献第69-71页
全文结论第71-73页
附表第73-83页
参考文献第83-92页
致谢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剑叶角度的QTL定位分析
下一篇:棉铃对位叶碳氮变化特征及其与棉铃生物量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