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4页 |
| ·与无线AP 相关的概念介绍 | 第9-11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 ·此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 ·本人所做的工作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无线接入点的理论基础 | 第14-33页 |
| ·无线接入点的基本原理 | 第14页 |
| ·无线AP 的组网模式 | 第14-17页 |
| ·AP 模式 | 第14-15页 |
| ·点对点桥接模式 | 第15页 |
| ·点对多点桥接模式 | 第15-16页 |
| ·AP Client 客户端模式 | 第16页 |
| ·无线中继模式 | 第16页 |
| ·无线混合模式 | 第16-17页 |
| ·IEEE 802.118 主要特点 | 第17-26页 |
| ·IEEE 802.11 系列协议 | 第17-18页 |
| ·IEEE 802.11 无线局域网的基本结构 | 第18-20页 |
| ·IEEE 802.11 的服务 | 第20-21页 |
| ·MAC 层的两种协调功能 | 第21-22页 |
| ·分布协调功能(DCF) | 第22-23页 |
| ·点协调功能(PCF) | 第23-24页 |
| ·IEEE 802.116 的调制方式 | 第24-26页 |
| ·多播 | 第26-28页 |
| ·多播的概念 | 第26页 |
| ·多播的内核支持 | 第26-27页 |
| ·典型实现 | 第27-28页 |
| ·无线局域网安全机制分析 | 第28-33页 |
| ·WLAN 目前最常用安全措施 | 第29-30页 |
| ·服务集标识符(SSID) | 第29页 |
| ·物理地址(MAC)过滤控制 | 第29页 |
| ·有线对等保密机制(WEP) | 第29-30页 |
| ·构建安全的无线局域网 | 第30-33页 |
| ·虚拟专用网络(VPN) | 第30页 |
| ·RADIUS 远程认证拨入用户协议 | 第30-31页 |
| ·802.1X 端口访问控制机制 | 第31页 |
| ·WPA(Wi-Fi Protected Access)协议和强健安全网络(RSN)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无线接入点的总体设计 | 第33-45页 |
| ·无线接入点的实现方式 | 第33-34页 |
| ·带自身固化程序的固件方式AP | 第33页 |
| ·采用第三代码的固件方式AP | 第33页 |
| ·主机AP 方式 | 第33-34页 |
| ·原理功能 | 第34-35页 |
| ·硬件平台设计 | 第35-42页 |
| ·微处理器的选择 | 第36-37页 |
| ·其他硬件的具体选择 | 第37-42页 |
| ·软件平台设计 | 第42-45页 |
| ·嵌入式操作系统Linux 概述 | 第42-43页 |
| ·AP 的基本模块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无线接入点系统的实现 | 第45-66页 |
| ·无线接入点的总体流程设计 | 第45页 |
| ·LINUX 下驱动程序的开发方法 | 第45-48页 |
| ·设备驱动程序的作用 | 第45页 |
| ·设备驱动程序的接口 | 第45-46页 |
| ·模块化设计 | 第46-48页 |
| ·无线网卡驱动 | 第48-54页 |
| ·HostAP 介绍 | 第48-49页 |
| ·HostAP 的移植过程 | 第49-50页 |
| ·移植wireless_tools 管理软件包 | 第50-54页 |
| ·wireless tools 软件包的介绍 | 第50-53页 |
| ·具体的移植操作 | 第53-54页 |
| ·有线网卡DM9000 驱动 | 第54-60页 |
| ·驱动的启动过程 | 第54-57页 |
| ·打开设备的流程 | 第57-58页 |
| ·数据包的发送过程 | 第58页 |
| ·数据包的接收过程 | 第58-59页 |
| ·混杂模式 | 第59-60页 |
| ·网桥的内核实现 | 第60-64页 |
| ·Linux 下网桥的工作原理 | 第60-61页 |
| ·Linux 下网桥的工作流程 | 第61-62页 |
| ·与网桥相关的数据结构和算法 | 第62-64页 |
| ·无线AP 启动的配置 | 第64-66页 |
| 第五章 测试结果 | 第66-68页 |
| ·测试环境 | 第66页 |
| ·测试内容 | 第66-67页 |
| ·功能测试 | 第66页 |
| ·性能测试 | 第66-67页 |
| ·安全性测试 | 第67页 |
| ·测试结论 | 第67-68页 |
| 第六章 总结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0页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