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霉病菌对啶菌噁唑的敏感性及抗药性风险评估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21页 |
| 1 灰霉病的病原及症状识别 | 第9页 |
| 2 灰霉病的发生条件 | 第9-10页 |
| 3 灰霉病菌的寄主 | 第10页 |
| 4 灰霉病的危害 | 第10页 |
| 5 灰霉病的防治方法 | 第10-14页 |
| ·物理防治 | 第10页 |
| ·农业防治 | 第10-11页 |
| ·生态防治 | 第11页 |
| ·生物防治 | 第11页 |
| ·化学防治 | 第11-14页 |
| 6 抗性机制研究 | 第14-16页 |
|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作用机制 | 第15页 |
| ·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的作用机制 | 第15-16页 |
| ·N-苯基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作用机制 | 第16页 |
| ·苯胺基嘧啶类杀菌剂的作用机制 | 第16页 |
| 7 抗药性风险评估 | 第16-17页 |
| 8 抗药性治理 | 第17-19页 |
| 9 新型杀菌剂啶菌噁唑的性质特点及应用现状 | 第19-21页 |
| 第一章 灰霉病菌对啶菌噁唑的敏感性检测及交互抗性 | 第21-29页 |
| 1 材料方法 | 第21-22页 |
| ·供试材料 | 第21页 |
| ·试验方法 | 第21-2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7页 |
| ·灰霉病菌对啶菌噁唑敏感性测定方法的确定 | 第22-23页 |
| ·灰霉病菌对啶菌噁唑的敏感性 | 第23-24页 |
| ·灰霉病菌对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的敏感性 | 第24页 |
| ·啶菌噁唑与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的交互抗性 | 第24-27页 |
| 3 讨论 | 第27-29页 |
| 第二章 灰霉病菌对啶菌噁唑的抗药性风险评估 | 第29-3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 ·供试材料 | 第29页 |
| ·试验方法 | 第29-3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6页 |
| ·灰霉病菌对啶菌噁唑的敏感性基线的建立 | 第31-32页 |
| ·紫外线诱导时间优化 | 第32页 |
| ·抗药突变体的获得 | 第32-33页 |
| ·菌落直径、菌丝干重和产孢量比较 | 第33页 |
| ·菌核数比较 | 第33-34页 |
| ·致病性比较 | 第34-36页 |
| ·抗性遗传稳定性的测定 | 第36页 |
| 3 讨论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灰霉抗感啶菌噁唑菌株的生理生化性状比较 | 第38-44页 |
| 1 材料方法 | 第38-39页 |
| ·供试菌株 | 第38页 |
| ·供试仪器设备 | 第38页 |
| ·供试试剂 | 第38页 |
| ·电导率的比较 | 第38页 |
| ·不同NaCl 剂量下渗透性比较 | 第38-39页 |
| ·不同浓度葡萄糖上渗透性比较 | 第39页 |
| ·不同温度下对渗透压的敏感性 | 第3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 ·电导率的比较 | 第39-40页 |
| ·不同NaCl 剂量下渗透性比较 | 第40-41页 |
| ·不同葡萄糖浓度上渗透性比较 | 第41页 |
| ·不同温度下对渗透压的敏感性 | 第41-42页 |
| 3 讨论 | 第42-44页 |
| 第四章 啶菌噁唑与嘧霉胺复配对灰霉病菌的联合作用 | 第44-50页 |
| 1 材料方法 | 第44-45页 |
| ·供试菌株 | 第44页 |
| ·供试药剂 | 第44页 |
| ·杀菌剂对灰霉病菌的毒力测定 | 第44页 |
| ·杀菌剂复配效果测定 | 第44-45页 |
| ·增效系数的计算 | 第4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 3 讨论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58页 |
| 作者简介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