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1 绪论 | 第11-15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文献研究 | 第12页 |
| ·分析比较 | 第12-13页 |
| ·调查研究 | 第13页 |
| ·论文框架 | 第13-15页 |
| 2 当代公共艺术的相关阐释及城市雕塑的发展概述 | 第15-25页 |
| ·当代公共艺术的相关阐释 | 第15-17页 |
| ·公共艺术的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 ·公共艺术的主要特点 | 第16-17页 |
| ·城市雕塑的定义及发展概述 | 第17-23页 |
| ·城市雕塑的定义及功能 | 第17-19页 |
| ·国外城市雕塑的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 ·国内城市雕塑的发展现状 | 第20-22页 |
| ·我国城市雕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 3 互动性的解析——作品、公众、环境的互动关系 | 第25-38页 |
| ·对互动性的解读 | 第25-27页 |
| ·“互动”的内涵与延伸 | 第25页 |
| ·艺术信息的传达方式与途径 | 第25-26页 |
| ·对人、环境、艺术作品互动的相关历史观点 | 第26-27页 |
| ·互动性的主体——人的心理及行为研究 | 第27-30页 |
| ·人的心理特征 | 第28-29页 |
| ·人的行为特征 | 第29-30页 |
| ·互动性的客体——作品与环境 | 第30-32页 |
| ·自然环境、人工环境是城市雕塑存在的前提条件 | 第31页 |
| ·人文环境是城市雕塑的创作基础 | 第31-32页 |
| ·互动性的体现 | 第32-37页 |
| ·人与雕塑作品的互动 | 第33-34页 |
| ·雕塑作品与环境的互动 | 第34-35页 |
| ·人与环境的互动 | 第35-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4 互动性的实现——城市雕塑的互动性设计 | 第38-56页 |
| ·互动性设计的解读 | 第38-39页 |
| ·影响互动性的相关因素 | 第39-41页 |
| ·安全的保证 | 第39页 |
| ·亲和力 | 第39-40页 |
| ·趣味性 | 第40页 |
| ·实用价值 | 第40-41页 |
| ·可变性 | 第41页 |
| ·体现互动性的设计原则 | 第41-42页 |
| ·以环境为根本的生态性原则 | 第41-42页 |
| ·以公众为对象的人性化原则 | 第42页 |
| ·以作品为主体的多样性原则 | 第42页 |
| ·以互动为目的的参与性原则 | 第42页 |
| ·实现互动性的相关要素分析 | 第42-53页 |
| ·表现题材 | 第43-44页 |
| ·雕塑选址 | 第44-45页 |
| ·形体塑造 | 第45-46页 |
| ·尺度的把握 | 第46-47页 |
| ·光影的变换 | 第47-48页 |
| ·材质的搭配 | 第48-49页 |
| ·色彩的运用 | 第49-50页 |
| ·实用功能的结合 | 第50-51页 |
| ·动态要素的结合 | 第51-53页 |
| ·强调互动性的新技术 | 第53-55页 |
| ·数字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 第53页 |
| ·数字新媒体技术与城市雕塑的结合 | 第53-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5 互动性的探索——重庆市永川体育公园雕塑方案设计 | 第56-66页 |
| ·背景概述 | 第56页 |
| ·雕塑设计整体构思 | 第56-58页 |
| ·公园性质 | 第56-57页 |
| ·公园总体设计 | 第57-58页 |
| ·雕塑方案设计 | 第58-64页 |
| ·雕塑设计构思 | 第58-59页 |
| ·雕塑设计 | 第59-63页 |
| ·人与雕塑的参与互动 | 第63页 |
| ·雕塑与环境的结合 | 第63页 |
| ·设计师与公众的互动 | 第63-64页 |
| ·启示与思考 | 第64-66页 |
| 6 互动性的发展——对公共艺术的建议与展望 | 第66-69页 |
| ·对公共艺术良性发展的建议 | 第66-68页 |
| ·相关政策法规的尽快制定与实施 | 第66-67页 |
| ·艺术家、设计师社会责任感的加强 | 第67页 |
| ·后期的严格管理与精心维护 | 第67-68页 |
| ·今后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 | 第68-69页 |
| ·互动性的进一步加强与深化 | 第68页 |
| ·表现手法和形式更加多元化 | 第68页 |
| ·个性化特征将更加分明 | 第68-69页 |
| 7 结语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 附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