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虚拟环境中阴影的实时绘制算法研究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1页
   ·研究背景第12-13页
   ·阴影绘制的相关理论第13-19页
     ·光和光源第13-15页
     ·阴影的定义第15-17页
     ·虚拟环境中阴影的作用第17-19页
   ·研究内容第19-22页
     ·虚拟环境中阴影的主要绘制算法第19-21页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1-2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2-29页
     ·关于阴影贴图算法中反走样技术的研究第22-26页
     ·基于图像的柔和阴影算法第26-27页
     ·环境遮挡算法第27-28页
     ·地貌晕渲中的光照模型第28-29页
     ·可编程图形硬件的发展第29页
   ·论文组织结构第29-31页
第二章 基于图像的硬阴影绘制算法第31-66页
   ·阴影贴图算法的原理及特点第31-36页
     ·阴影贴图算法的原理第31-32页
     ·阴影贴图算法的优点第32-33页
     ·阴影贴图算法的缺点第33-36页
   ·阴影贴图算法的走样问题分析第36-42页
     ·阴影贴图算法中走样的原因第36-37页
     ·透视走样和投影走样的含义第37-39页
     ·阴影贴图算法中走样的定量分析第39-41页
     ·阴影贴图算法中的反走样算法第41-42页
   ·基于分割的反走样算法第42-48页
     ·沿着z轴方向的分割算法第42-45页
     ·一种新的场景划分方法第45-48页
   ·基于变形的反走样算法第48-54页
     ·透视阴影贴图算法第48-52页
     ·光源空间的透视阴影贴图算法第52-53页
     ·梯形阴影贴图算法第53-54页
   ·全方向光源下的阴影绘制算法第54-59页
   ·一种视点自适应的阴影贴图算法第59-65页
     ·计算眼睛视锥体在地面上的覆盖区域第59-61页
     ·计算眼睛视锥覆盖区域的最小包围矩形第61-62页
     ·光源参数的计算第62-63页
     ·利用全球虚拟地形环境进行验证第63-65页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三章 半影区域可变的柔和阴影实时绘制算法第66-95页
   ·概述第66页
   ·柔和阴影算法的评价标准及算法回顾第66-70页
     ·柔和阴影评价标准第66-68页
     ·基于图像的柔和阴影算法回顾第68-70页
   ·基于图像滤波的柔和阴影计算第70-83页
     ·图像滤波的相关概念第70页
     ·基于规则采样的均值邻近滤波在柔和阴影计算中的应用第70-75页
     ·基于随机采样的均值邻近滤波在柔和阴影计算中的应用第75-77页
     ·基于加权滤波的柔和阴影算法第77-81页
     ·基于图像滤波的柔和阴影算法性能分析第81-83页
   ·三种面向阴影纹理预处理的柔和阴影算法及评价第83-86页
     ·方差阴影贴图算法第83-84页
     ·卷积阴影贴图算法第84-85页
     ·指数阴影贴图算法第85-86页
   ·一种半影区域可变的柔和阴影算法第86-94页
     ·PCSS算法的基本原理第87-88页
     ·PCSS算法的性能分析第88-90页
     ·一种半影区域可变的柔和阴影算法第90-94页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四章 基于屏幕空间的环境遮挡算法第95-116页
   ·概述第95-97页
   ·环境遮挡算法回顾第97-102页
     ·环境遮挡算法的起源第97-99页
     ·基于顶点的环境遮挡算法第99-100页
     ·基于对象的环境遮挡算法第100-101页
     ·基于屏幕空间的环境遮挡算法第101-102页
   ·屏幕空间中环境遮挡算法的基本原理和特征分析第102-108页
     ·基本概念和分类第102-103页
     ·面向点采样的环境遮挡计算方法第103-104页
     ·面向射线采样的环境遮挡计算方法第104-107页
     ·基于屏幕空间的遮挡算法特征分析第107-108页
   ·影响HSAO算法性能的因素分析第108-114页
     ·HSAO算法中可能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08-109页
     ·HSAO算法性能测试第109-114页
   ·HSAO算法在虚拟环境中的应用及图形硬件加速第114-115页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第五章 数字地貌晕渲中的阴影绘制第116-136页
   ·概述第116-117页
   ·地貌晕渲的基本着色规则和基本的光照模型第117-119页
     ·地貌晕渲中的基本着色规则第117-118页
     ·数字地貌晕渲中用于阴影绘制的算法回顾第118-119页
   ·数字地貌晕渲中两种光照模型的比较第119-124页
     ·Lambert漫反射模型第119-120页
     ·基于坡向光照模型第120-121页
     ·两种光照模型的对比实验和分析第121-124页
   ·一种面向地貌因子的光照模型第124-131页
     ·面向坡向的光照计算第124-125页
     ·面向坡度的光照计算第125-126页
     ·面向高程的光照计算第126页
     ·不同模型下的实验第126-128页
     ·算法的实现第128-131页
   ·数字地貌晕渲中光源方位的选取第131-135页
     ·光源方位对晕渲效果的影响第131-132页
     ·基于多方向光源的晕渲方法第132-135页
   ·本章小结第135-136页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第136-138页
   ·研究工作总结第136-137页
   ·下一步的工作第137-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45页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第145-146页
致谢第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OpenMP程序分析及优化技术研究
下一篇:自然空间查询语言解译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