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教唆犯中止形态的理论基础 | 第10-18页 |
(一) 教唆犯性质的理论聚讼 | 第10-13页 |
(二) 教唆犯性质的理论思考 | 第13-18页 |
二、教唆犯中止的成立条件探究 | 第18-28页 |
(一) 教唆犯中止时空性的科学界定 | 第19-20页 |
(二) 教唆犯中止自动性的认定标准 | 第20-23页 |
(三) 教唆犯中止有效性的讨论 | 第23-28页 |
三、几种特殊教唆犯中止形态的司法认定 | 第28-38页 |
(一) 陷害教唆犯中止的认定 | 第28-32页 |
(二) 共同教唆犯中止的认定 | 第32-34页 |
(三) 概然性教唆犯与选择性教唆犯中止的认定 | 第34-38页 |
四、立法建议 | 第38-42页 |
(一) 删除刑法第29条第2款 | 第38-39页 |
(二) 陷害教唆罪的独立犯罪化 | 第39-40页 |
(三) 增加共同犯罪中止的立法规定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后记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