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三联吡啶衍生物的荧光性质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21页
   ·前言第8-9页
   ·分子荧光产生的原理第9-10页
   ·荧光分子探针识别原理第10-14页
     ·光诱导电子转移(PET效应)第10-11页
     ·分子内电荷转移第11-13页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第13-14页
   ·识别基团第14-16页
     ·识别基团的种类以及发展情况第14页
     ·三联吡啶衍生物第14-16页
   ·三联吡啶衍生物与金属离子的配位模式第16-18页
   ·三联吡啶衍生物的合成第18-20页
   ·论文主要内容第20-21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1-25页
   ·设计思想第21-22页
     ·三联吡啶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第21-22页
   ·合成与表征部分第22-24页
     ·主要试剂及测量仪器第22-23页
     ·三联吡啶类衍生物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第23-24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24页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光学性质研究第25-43页
   ·4′-(4-羟基苯基)-2,2′:6′,2″-三联吡啶[QBTP]的光学性质第25-27页
     ·[QBTP]对铜离子(Ⅱ)的响应第25-26页
     ·[QBTP]对锌离子(Ⅱ)的响应第26-27页
   ·4′-[4-(α-乙酰氨)氧苯基]-2,2′:6′,2″-三联吡啶[ANBTP]的光学性质第27-30页
     ·[ANBTP]对铜离子(Ⅱ)的响应第28页
     ·[ANBTP]对锌离子(Ⅱ)的响应第28-30页
   ·1,11-二-[4′-(4-羟基苯基)-2,2′:6′,2″-三联吡啶]基-3,6,9-三氧杂癸烷[DQBTPA]的光学性质第30-36页
     ·[DQBTPA]对铜离子(Ⅱ)的响应第32页
     ·[DQBTPA]对锌离子(Ⅱ)的响应第32-34页
     ·[DQBTPA]对镁离子(Ⅱ)的响应第34-36页
     ·[DQBTPA]的锌铜配合物对钾离子(Ⅰ)的响应第36页
   ·利用激发态能量转移对三联吡啶体系进行改进以实现对锌离子和铜离子的检测第36-43页
     ·吡唑啉与铜离子和锌离子之间的响应第38-39页
     ·三联吡啶和吡唑啉之间的最佳配比问题第39-41页
     ·三联吡啶与吡唑啉的组合体系对铜离子和锌离子的响应第41-43页
参考文献第43-47页
致谢第47-48页
附录(谱图)第48-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9-(二硫代苯甲酸酯基)芴及二硫代苯甲酸异丁氰基酯类RAFT试剂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
下一篇:OPV吡啶盐及二联8-羟基喹啉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