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8-18页 |
·工作倦怠的涵义 | 第9-11页 |
·工作倦怠的静态定义 | 第9-10页 |
·工作倦怠的动态定义 | 第10-11页 |
·工作倦怠与工作压力、抑郁及慢性疲劳的关系 | 第11-12页 |
·工作倦怠与工作压力 | 第11页 |
·工作倦怠与抑郁 | 第11-12页 |
·工作倦怠与慢性疲劳 | 第12页 |
·工作倦怠的测量 | 第12-14页 |
·MBI 工作倦怠量表 | 第12-13页 |
·BM 工作倦怠量表 | 第13页 |
·OLBI 工作倦怠量表 | 第13-14页 |
·CMBI 工作倦怠量表 | 第14页 |
·国内外关于护士工作倦怠的研究 | 第14-18页 |
·国外护士工作倦怠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国内护士工作倦怠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护士工作倦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16-18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8-21页 |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 | 第18页 |
·研究内容及工具 | 第18-19页 |
·相关影响因素及其测量内容的确定 | 第18页 |
·工作倦怠量表 | 第18-19页 |
·一般情况和工作条件问卷 | 第19页 |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 第19页 |
·资料采集 | 第19页 |
·质量控制 | 第19-20页 |
·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处理 | 第20-21页 |
第3章 结果 | 第21-29页 |
·人群的描述性分析调查 | 第21-22页 |
·护士工作倦怠整体状况 | 第22-23页 |
·不同群体及不同工作条件下护士的工作倦怠特征 | 第23-27页 |
·不同科室工作倦怠程度比较 | 第23页 |
·不同年龄和工作年限工作倦怠程度比较 | 第23-24页 |
·不同类型劳动人事关系对工作倦怠程度的影响 | 第24页 |
·不同技术职务工作倦怠程度比较 | 第24-25页 |
·不同工作岗位工作倦怠程度比较 | 第25页 |
·工作量的大小与工作倦怠程度比较 | 第25-26页 |
·休假情况对工作倦怠程度的影响 | 第26页 |
·每周上班时间对工作倦怠程度的影响 | 第26-27页 |
·医护配合程度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 第27页 |
·工作收入满意程度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 第27页 |
·社会支持情况 | 第27-29页 |
·不同科室护士的社会支持差异 | 第27-28页 |
·不同年龄护士的社会支持差异 | 第28-29页 |
第4章 讨论 | 第29-35页 |
·调查样本的分析 | 第29页 |
·影响因素选择的准确性 | 第29页 |
·与马勒诗的常模比较分析 | 第29页 |
·不同护士群体工作倦怠的特点分析 | 第29-32页 |
·内科护士去人格化程度最高 | 第29-30页 |
·手术室护士的去人格化程度最低 | 第30页 |
·重症监护室和内科护士的工作倦怠程度较高 | 第30页 |
·临床岗位护士的情感枯竭程度最高,护理管理岗位护士的个人成就感分值最高 | 第30-31页 |
·手术室护士的社会支持总分和客观支持总分均为最高,重症监护室护士的社会支持总分最低 | 第31页 |
·不同劳动人事关系的护士群体情感枯竭程度不同 | 第31页 |
·收入满意程度对工作倦怠产生一定影响 | 第31页 |
·个人感知工作量对工作倦怠程度有显著影响 | 第31-32页 |
·社会支持程度对工作倦怠有积极影响 | 第32页 |
·护士工作倦怠的干预对策 | 第32-35页 |
·采取差异化的对策 | 第32页 |
·提高护士的工作满意度 | 第32页 |
·提高护士缓解工作压力的能力 | 第32-33页 |
·合理测定护理工作量,有效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 第33页 |
·提供护士参与管理及决策的机会 | 第33页 |
·提高对护士群体的社会支持水平 | 第33-34页 |
·提高护士的收入水平 | 第34-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附录 | 第40-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中文摘要 | 第45-47页 |
ABSTRACT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