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6页 |
| ·燃料电池概述 | 第10-14页 |
| ·燃料电池的发展历史 | 第10-11页 |
| ·燃料电池的原理 | 第11-12页 |
| ·燃料电池的特点 | 第12-13页 |
| ·燃料电池的分类 | 第13-14页 |
| ·直接硼氢化物燃料电池(DBFC) | 第14-24页 |
| ·直接硼氢化物燃料电池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 ·直接硼氢化钠燃料电池的原理及分类 | 第15-17页 |
| ·直接硼氢化钠燃料电池历史及发展 | 第17-18页 |
| ·直接硼氢化钠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 | 第18-24页 |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 第2章 试验方法和原理 | 第26-35页 |
|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6-27页 |
| ·实验试剂 | 第26页 |
|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 ·电极制备及电化学测试 | 第27-28页 |
| ·Au 电极预处理 | 第27页 |
| ·玻碳电极预处理及工作电极制备 | 第27页 |
| ·电化学测试 | 第27-28页 |
| ·Nafion117 膜处理 | 第28页 |
| ·极片制备及电池组装测试 | 第28-29页 |
| ·电池极片制备 | 第28页 |
| ·电池组装及测试 | 第28-29页 |
| ·电极材料的物理性能表征 | 第29-30页 |
| ·X-射线衍射 | 第29-30页 |
|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30页 |
| ·电镜-能谱 | 第30页 |
|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和原理 | 第30-35页 |
| ·循环伏安法 | 第31-32页 |
| ·电流阶跃法 | 第32-33页 |
| ·电位阶跃法 | 第33-34页 |
| ·交流阻抗法 | 第34-35页 |
| 第3章 硼氢化钠在 Au 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 | 第35-43页 |
| ·引言 | 第35页 |
| ·循环伏安分析 | 第35-36页 |
| ·扫描速度的影响 | 第36-38页 |
| ·电解液浓度的影响 | 第38-42页 |
| ·硼氢化钠浓度的影响 | 第38-40页 |
| ·NaOH 浓度的影响 | 第40-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4章 碳载空心 Au 催化剂的制备及在 DBFC 中的应用 | 第43-56页 |
| ·引言 | 第43页 |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3-44页 |
| ·HAu/C 催化剂的结构与形貌 | 第44-46页 |
|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46-51页 |
| ·循环伏安分析 | 第46-50页 |
| ·计时电流和计时电位分析 | 第50-51页 |
| ·电池性能 | 第51-54页 |
| ·不同阳极催化剂的电池性能比较 | 第51-52页 |
| ·NaBH_4 和NaOH 浓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52-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5章 Au-Ni/C 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 DBFC 中应用 | 第56-64页 |
| ·引言 | 第56页 |
| ·Au-Ni/C 催化剂制备 | 第56-57页 |
| ·Au-Ni/C 催化剂形貌及 Ni 含量分析 | 第57-58页 |
| ·Au-Ni/C 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 | 第58-62页 |
| ·循环伏安分析 | 第58-60页 |
| ·计时电流和计时电位分析 | 第60-62页 |
| ·电池性能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 ·总结 | 第64-65页 |
| ·展望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个人简历 | 第73-74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