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研究背景、意义 | 第12-13页 |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扩权强县的基本概念及财政体制相关理论研究 | 第17-25页 |
·扩权强县的基本概念 | 第17页 |
·财政体制的内涵和特征 | 第17-18页 |
·扩权强县与财政体制的关系 | 第18页 |
·财政分权理论 | 第18-20页 |
·奥茨的分权理论 | 第18-19页 |
·马斯格雷夫的财政分权理论 | 第19页 |
·财政分权理论的新发展 | 第19-20页 |
·公共管理理论 | 第20-22页 |
·行政组织扁平化理论 | 第20-21页 |
·公共组织结构理论 | 第21页 |
·信息化时代公共组织层级的扁平化趋势 | 第21-22页 |
·博弈理论 | 第22-25页 |
·博弈论基础 | 第22-23页 |
·政府间的财政博弈 | 第23页 |
·财政体制、政府间财政关系和财政博弈的关系 | 第23-25页 |
第3章 四川省“扩权强县”财政体制改革实施情况 | 第25-36页 |
·四川省实行“扩权强”财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 第25-28页 |
·四川省县域经济竞争力不强 | 第25-26页 |
·省以下财力、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 | 第26-27页 |
·“市管县”体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7-28页 |
·四川省实行“扩权强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 第28-29页 |
·建立“省管县”财政体制是“扩权强县”改革的先期目标 | 第29-30页 |
·“扩权强县”财政体制改革对政府间博弈的影响分析 | 第30-34页 |
·博弈主体的减少改变了政府间财政博弈关系 | 第30-31页 |
·不同的博弈条件带来了各级地方政府不同的博弈方式 | 第31-32页 |
·“扩权强县”改变了政府间财政博弈的结果 | 第32-34页 |
·四川省扩权试点县S县财政体制改革实施情况 | 第34-36页 |
·S县深化和推进财政工作改革 | 第34-35页 |
·S县完善内部财政管理工作 | 第35页 |
·S县建立偿债机制,积极化解债务 | 第35-36页 |
第4章 四川省‘扩权强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运行效果 | 第36-40页 |
·四川省“扩权强县”财政体制改革的成效 | 第36-37页 |
·政府运行效率明显提高 | 第36页 |
·县域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 第36页 |
·财政运行质量明显改善 | 第36-37页 |
·四川省“扩权强县”财政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 第37-40页 |
第5章 四川省‘扩权强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设计与对策研究 | 第40-49页 |
·四川省“扩权强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设计 | 第40-41页 |
·妥善处理好五个关系 | 第41-43页 |
·妥善处理好“事权”与“财权”的关系 | 第41页 |
·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第41-42页 |
·妥善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 第42页 |
·妥善处理好“刚性”与“弹性”的关系 | 第42-43页 |
·妥善处理好“垂直”与“扁平”的关系 | 第43页 |
·完善四川省“扩权强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对策 | 第43-49页 |
·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 | 第43-44页 |
·协调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 | 第44-45页 |
·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 | 第45-46页 |
·提升基层政府的理财能力 | 第46-47页 |
·完善“扩权强县”财政体制的配套措施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