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5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 ·研究方法与路径 | 第13-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研究路径 | 第13-15页 |
| 2 环境纠纷的界定及相关理论 | 第15-20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 ·环境纠纷 | 第15-16页 |
| ·环境污染、侵权行为、环境侵权 | 第16页 |
| ·制度和法律制度 | 第16-17页 |
| ·环境纠纷的由来与发展 | 第17页 |
| ·对环境纠纷专门进行研究的必要性 | 第17-20页 |
| ·环境侵权与传统民事侵权的区别 | 第17-18页 |
| ·环境纠纷独立于传统民事纠纷的必要性 | 第18-20页 |
| 3 我国解决环境纠纷的法律制度现状考察 | 第20-31页 |
| ·解决环境纠纷的法律制度梳理 | 第20-24页 |
| ·司法救济渠道解决的法律制度 | 第20-21页 |
| ·行政处理解决的法律制度 | 第21-23页 |
| ·自力救济方式解决的法律制度 | 第23-24页 |
| ·从典型案例看法律制度实施中遭遇的难题 | 第24-31页 |
| ·环境纠纷法律分散、多法并用成本高 | 第24-25页 |
| ·法律规定不明确,可操作性不强 | 第25-27页 |
| ·政府干预现象明显,影响案件公正解决 | 第27-28页 |
| ·法官、律师的素质直接影响案件的判决结果 | 第28页 |
| ·污染受害者处于弱势,维权之路艰辛 | 第28-29页 |
| ·司法救济遭遇信任危机 | 第29-31页 |
| 4 "法律制度"与"法律制度实施"相互错位的成因分析 | 第31-37页 |
| ·法律制度设计存在明显不足 | 第31-33页 |
| ·专门解决环境纠纷的立法缺失 | 第31-32页 |
| ·重实体轻程序、重结果轻过程 | 第32页 |
| ·没有提供顺畅的利益表达与冲突解决的渠道 | 第32-33页 |
| ·法律制度实施不力的多重因素 | 第33-37页 |
| ·环保内容没有纳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 | 第33-34页 |
| ·缺乏对法官进行环境法律知识培训工作的重视 | 第34-35页 |
| ·民间团体发育迟缓,污染受害者救济机制不健全 | 第35页 |
| ·重诉讼机制轻非诉讼解决机制 | 第35-37页 |
| 5 我国解决环境纠纷的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37-45页 |
| ·法律制度亟需完善 | 第37-39页 |
| ·建立解决环境纠纷的专项法律制度 | 第37页 |
| ·采取措施,逐步推进程序正义的实现 | 第37-38页 |
| ·明确法律规定,增强可操作性 | 第38-39页 |
| ·法律制度相关配套机制的设置 | 第39-45页 |
| ·将环保指标纳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 | 第39-40页 |
| ·加强对法官环境法律知识的培训 | 第40-41页 |
| ·促进民间团体的发展,完善污染受害者救济机制 | 第41-43页 |
| ·健全完善本土化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 | 第43-45页 |
| 6 结论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