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2-13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铁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 | 第17-26页 |
·基本概念 | 第17-18页 |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影响后评的联系与区别 | 第17页 |
·铁路环境影响后评价 | 第17-18页 |
·铁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 | 第18页 |
·铁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页 |
·生态学理论 | 第18-20页 |
·环境容量 | 第20-21页 |
·铁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概述 | 第21-24页 |
·铁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的特点 | 第21-23页 |
·铁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程序 | 第23-24页 |
·铁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常用方法 | 第24-26页 |
·单指标评价方法 | 第24-25页 |
·综合评价方法 | 第25-26页 |
第3章 铁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 | 第26-32页 |
·指标体系概述 | 第26-27页 |
·指标及指标体系的含义 | 第26-27页 |
·指标的分类 | 第27页 |
·铁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27-28页 |
·铁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第28-30页 |
·铁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评价指标体系 | 第30页 |
·一级指标 | 第30页 |
·二级指标 | 第30页 |
·铁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数量化 | 第30-32页 |
第4章 铁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量化模型 | 第32-41页 |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 第32-34页 |
·成功度分析法 | 第32页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32-33页 |
·灰色关联度法 | 第33页 |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33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33-34页 |
·网络分析法 | 第34页 |
·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铁路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模型 | 第34-41页 |
·模糊综合评价法基本原理 | 第34-37页 |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37-41页 |
第5章 实例分析 | 第41-59页 |
·成灌铁路工程概况 | 第41-42页 |
·成灌铁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回顾 | 第42-44页 |
·生态环境原状和保护目标 | 第42页 |
·主要生态环境影响及环保措施 | 第42-44页 |
·成灌铁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单指标评价 | 第44-51页 |
·工程占地环境影响后评价 | 第44页 |
·生态敏感区环境影响后评价 | 第44-45页 |
·水土流失环境影响后评价 | 第45-46页 |
·农业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 | 第46-48页 |
·景观环境影响后评价 | 第48-49页 |
·动植物资源影响后评价 | 第49页 |
·生态完整性影响后评价 | 第49-51页 |
·成灌铁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综合评价 | 第51-57页 |
·建立铁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因素集 | 第51-52页 |
·确定各评价因素的权重 | 第52-54页 |
·铁路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评语集 | 第54-55页 |
·综合评判 | 第55-56页 |
·加权平均法处理指标 | 第56-57页 |
·成灌铁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结论 | 第57页 |
·对成灌铁路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点建议 | 第57-5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