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8页 |
图表目录 | 第8-11页 |
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6-36页 |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16-18页 |
一、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依据 | 第16-17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30页 |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 第18-21页 |
二、国外有关地方政府利益文献综述 | 第21-25页 |
三、国内有关地方政府利益文献综述 | 第25-29页 |
四、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 第29-30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 第30-31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二、结构安排 | 第31页 |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31-36页 |
第二章 公共选择视角下地方政府利益分析 | 第36-43页 |
第一节 地方政府利益有关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36-39页 |
一、地方政府利益的概念 | 第36-37页 |
二、地方政府利益各组成部分的概念 | 第37-39页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利益的分解模型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地方政府利益的比较分析 | 第40-43页 |
一、三者利益表达能力的比较 | 第40-41页 |
二、三者利益所占比重的比较 | 第41页 |
三、三者利益对立统一的比较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公共选择视角下地方利益分析 | 第43-68页 |
第一节 地方福利的最大化 | 第43-50页 |
一、效率与公平的取舍 | 第43-45页 |
二、产品类型与地方居民福利效应 | 第45-47页 |
三、地方福利最大化模型 | 第47-50页 |
第二节 地方性公共产品的供给 | 第50-57页 |
一、地方政府供给地方性公共产品带来的效率优势 | 第50-52页 |
二、地方性公共产品供给的差异与地方居民"用脚投票" | 第52-57页 |
第三节 公共服务型地方政府的构建 | 第57-64页 |
一、理论基础:从新公共管理理论到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57-58页 |
二、以地方利益为中心构建公共服务型地方政府 | 第58-60页 |
三、公共服务型地方政府的构建模式 | 第60-62页 |
四、公共服务型地方政府的发展失衡问题 | 第62-63页 |
五、政府责任型失衡的理论假说 | 第63-64页 |
第四节 结论 | 第64-68页 |
第四章 公共选择视角下地方政府部门利益分析 | 第68-98页 |
第一节 垄断、X-低效率与绩效考核 | 第68-74页 |
一、有限理性带来的越位与缺位 | 第68-71页 |
二、缺乏竞争带来的垄断与X-低效率 | 第71-73页 |
三、注重公平带来的绩效考核与X-低效率 | 第73-74页 |
第二节 地方政府部门的规模膨胀 | 第74-80页 |
一、地方政府部门规模膨胀的成因 | 第75-77页 |
二、一个模型的验证 | 第77-78页 |
三、适度地方政府规模 | 第78-80页 |
第三节 预算规模的最大化分析 | 第80-84页 |
一、预算的委托-代理框架 | 第80-81页 |
二、预算的社会契约性质 | 第81-82页 |
三、预算最大化模型 | 第82-84页 |
第四节 地方政府部门的寻租分析 | 第84-93页 |
一、地方政府部门的寻租和创租 | 第85-88页 |
二、从利益集团角度分析地方政府寻租的原因 | 第88页 |
三、在不同市场上寻租的不一致性 | 第88-90页 |
四、寻租的种种危害性 | 第90-93页 |
第五节 结论 | 第93-98页 |
第五章 公共选择视角下地方政府官员利益分析 | 第98-126页 |
第一节 地方政府官员的权力寻租 | 第98-110页 |
一、权力寻租形成的机理分析 | 第99-101页 |
二、权力寻租的成本——收益分析 | 第101-105页 |
三、权力寻租的供求分析 | 第105-108页 |
四、典型案例分析 | 第108-110页 |
第二节 搭便车问题的制度分析 | 第110-116页 |
一、搭便车与否的理性选择 | 第110-113页 |
二、解决搭便车问题的有关理论探索 | 第113-114页 |
三、搭便车的非正式制度安排 | 第114-115页 |
四、搭便车的正式制度约束 | 第115-116页 |
第三节 标尺竞争视角下官员绩效评估 | 第116-123页 |
一、两维标尺:纵向标尺和横向标尺 | 第117页 |
二、两维标尺与地方政府官员绩效评估模型 | 第117-123页 |
第四节 结论 | 第123-126页 |
第六章 公共选择视角下地方政府失灵分析 | 第126-149页 |
第一节 对政府失灵的分析和评判 | 第126-129页 |
一、公共选择学派对政府失灵的分析 | 第127-128页 |
二、公共选择学派对政府失灵的评判 | 第128-129页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失灵的委托—代理分析 | 第129-134页 |
一、地方居民与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委托-代理模型 | 第130-132页 |
二、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 | 第132-134页 |
第三节 地方政府失灵的具体表现 | 第134-140页 |
一、内部性 | 第134-135页 |
二、外在性与政府膨胀 | 第135-136页 |
三、低效率 | 第136-137页 |
四、寻租与腐败 | 第137-138页 |
五、公共政策失灵 | 第138-140页 |
六、培育市场的能力缺陷 | 第140页 |
第四节 地方政府失灵的原因 | 第140-145页 |
一、必然性分析 | 第140-141页 |
二、可能性分析 | 第141-145页 |
第五节 结论 | 第145-149页 |
第七章 地方政府利益的博弈分析 | 第149-180页 |
第一节 总体博弈分析框架 | 第149页 |
第二节 地方居民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利益博弈分析 | 第149-156页 |
一、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利益博弈分析 | 第151-153页 |
二、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利益博弈分析 | 第153-156页 |
第三节 地方政府部门与地方政府官员的利益博弈分析 | 第156-162页 |
一、地方政府部门与地方政府官员之间的静态博弈 | 第157-160页 |
二、地方政府部门与地方政府官员之间的动态博弈 | 第160-162页 |
第四节 地方政府官员与公共产品供应商的利益博弈分析 | 第162-169页 |
一、地方政府官员与供应商之间的静态博弈 | 第163-165页 |
二、地方政府官员与供应商在租金分配比例上的博弈 | 第165-169页 |
第五节 三者利益间的博弈分析 | 第169-177页 |
一、四方当事人的博弈模型构建 | 第169-173页 |
二、模型求解 | 第173-174页 |
三、结果分析 | 第174-177页 |
第六节 结论 | 第177-180页 |
第八章 地方政府利益的数据分析 | 第180-207页 |
第一节 地方利益的数据分析 | 第180-191页 |
一、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地方利益的财力支持 | 第180-185页 |
二、目前地方利益的实现程度 | 第185-188页 |
三、地方利益的区域比较 | 第188-191页 |
第二节 地方政府部门利益的数据分析 | 第191-199页 |
一、地方政府部门利益的收入来源 | 第191-196页 |
二、地方政府部门利益的内在表现(以行政事业性收费为例) | 第196-197页 |
三、地方政府部门利益的外在表现(以土地财政为例) | 第197-199页 |
第三节 地方政府官员利益的数据分析 | 第199-204页 |
一、地方政府官员利益的间接反映 | 第199-202页 |
二、地方政府官员的腐败 | 第202-204页 |
第四节 结论 | 第204-207页 |
第九章 研究结论和后续研究展望 | 第207-213页 |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207-210页 |
一、基本结论 | 第207页 |
二、主要结论 | 第207-210页 |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展望 | 第210-213页 |
一、研究不足之处 | 第210-211页 |
二、后续研究展望 | 第211-213页 |
参考文献 | 第213-227页 |
后记 | 第227-2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