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妇产科学论文--妇科学论文--女性生殖器其他疾病论文--子宫及子宫颈疾病论文

电针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大鼠薄型子宫内膜实验研究

缩写对照表第7-8页
中文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引言第14-16页
第一章 实验研究第16-35页
    1.实验材料第16-18页
        1.1 实验动物第16页
        1.2 实验动物器材和药物第16页
        1.3 苏木素-伊红染色主要试剂第16-17页
        1.4 免疫组化技术(IHC)主要试剂第17页
        1.5 聚合酶链反应(PCR)主要试剂第17-18页
        1.6 实验主要仪器第18页
    2.实验方法第18-25页
        2.1 大鼠损伤型薄型子宫内膜模型的建立第18-20页
        2.2 治疗方案第20-21页
        2.3 实验样本的包埋、固定第21-22页
        2.4 实验样本的HE染色第22页
        2.5 免疫组化染色第22-23页
        2.6 Real-Time PCR第23-24页
        2.7 统计学方法第24-25页
    3.结果分析第25-35页
        3.1 预实验结果分析第25页
        3.2 各组内膜HE结果分析第25-26页
        3.3 各组子宫内膜厚度比较第26-27页
        3.4 各组内膜PCR结果比较第27-30页
        3.5 各组内膜 PCR 结果比较第30-35页
讨论第35-46页
    1.薄型子宫内膜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第35页
    2.薄型子宫内膜引起胚胎植入失败的相关机制第35-36页
    3.薄型子宫内膜的治疗的现状第36-39页
        3.1 雌激素治疗第36-37页
        3.2 改善子宫内膜血流灌注治疗第37页
        3.3 G-CSF治疗第37-38页
        3.4 电针治疗第38-39页
    4.薄型子宫内膜动物模型的现状第39-40页
    5.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0-44页
        5.1 实验设计依据及意义第40页
        5.2 薄型子宫内膜模型探索第40页
        5.3 薄型子宫内膜病理形态的改变第40-41页
        5.4 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指标的表达情况第41-42页
        5.5 各组促纤维化因子结果分析第42-43页
        5.6 各组促炎因子结果分析第43-44页
    6.结论第44页
    7.展望第44页
    8.结语第44-46页
致谢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6页
附录综述 顽固型薄型子宫内膜的研究进展第56-65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IgA肾病的疗效研究
下一篇:基于知识发现的《吴鞠通医案》中舌脉象诊疗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