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开发过程中套管损坏预报方法及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套损研究现状 | 第12-21页 |
·套损机理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套损研究方法现状 | 第18-21页 |
·存在的不足 | 第21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1-23页 |
第二章 预报理论及方法研究 | 第23-50页 |
·预报基本理论 | 第23-28页 |
·预报的概念 | 第23-24页 |
·预报的特点 | 第24页 |
·预报的基本原则 | 第24-26页 |
·预报的基本步骤 | 第26-27页 |
·预报的分类 | 第27-28页 |
·传统预报方法 | 第28-33页 |
·回归分析预报 | 第29-30页 |
·灰色预测 | 第30-33页 |
·统计学理论及支持向量机 | 第33-47页 |
·统计学理论 | 第33-39页 |
·支持向量机 | 第39-47页 |
·支持向量机方法与常用方法的比较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开发过程中套损潜在因素考察 | 第50-66页 |
·套损规律 | 第50-52页 |
·套损基本情况 | 第50页 |
·套损类型 | 第50-51页 |
·套损在纵向上分布规律 | 第51-52页 |
·套损点岩性分析 | 第52页 |
·潜在影响因素考察 | 第52-62页 |
·地质因素 | 第53-55页 |
·开发因素 | 第55-60页 |
·工程因素 | 第60-62页 |
·套损主要机理 | 第62-65页 |
·注采过程中砂岩垂向变形导致套管损坏 | 第62-63页 |
·注水条件下地层错动导致套损 | 第63页 |
·局部应力集中导致套损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开发过程中套损预报模型 | 第66-89页 |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套损敏感性因素提取 | 第66-76页 |
·粗糙集理论 | 第67-70页 |
·决策表的属性重要性及权系数的确定 | 第70-72页 |
·套损主控影响因素分析 | 第72-75页 |
·套损影响因素权重计算 | 第75-76页 |
·动态预报模型 | 第76-81页 |
·时间序列简介 | 第77-80页 |
·套损动态预报模型 | 第80-81页 |
·预报结果分析 | 第81-88页 |
·核函数对套损分类器分类精度的影响 | 第81-83页 |
·核参数对套损分类器分类精度的影响 | 第83-85页 |
·参数C的影响 | 第85-86页 |
·训练样本数量对套损分类精度的影响 | 第86-87页 |
·训练样本维数对套损分类精度的影响 | 第87-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五章 地层水对套管腐蚀模拟实验及预测研究 | 第89-111页 |
·主要实验材料、仪器和药品 | 第89-90页 |
·主要实验材料 | 第89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89-90页 |
·主要实验药品 | 第90页 |
·实验测试方法 | 第90-92页 |
·溶液配制 | 第90-91页 |
·静态腐蚀实验方法 | 第91-92页 |
·腐蚀速率的计算 | 第92页 |
·单因素结果分析 | 第92-100页 |
·阳离子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 第92-94页 |
·阴离子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 第94-98页 |
·矿化度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 第98页 |
·pH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 第98-99页 |
·温度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 第99-100页 |
·溶解氧对腐蚀速度的影响 | 第100页 |
·套管腐蚀性因素关联分析 | 第100-103页 |
·灰关联分析原理 | 第101-102页 |
·灰关联分析结果 | 第102-103页 |
·套管腐蚀速率预测模型 | 第103-109页 |
·建模步骤 | 第103-104页 |
·模型输入变量的选取 | 第104-106页 |
·结果分析 | 第106-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套损预报软件及现场应用 | 第111-121页 |
·系统开发工具与开发环境 | 第111-112页 |
·系统框架 | 第112页 |
·主要功能介绍 | 第112-115页 |
·原始数据资料库 | 第112-113页 |
·数据检索功能 | 第113页 |
·相关计算 | 第113-114页 |
·腐蚀相关分析预测 | 第114页 |
·开发过程中套损动态预报 | 第114-115页 |
·现场应用 | 第115-120页 |
·动态预报现场应用 | 第115-118页 |
·腐蚀预测现场应用 | 第118-120页 |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结论及建议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作者简介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