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引言 | 第7-9页 |
| 正文 | 第9-54页 |
| 一、标本气化理论在肝胆病辨治中的历代文献研究 | 第9-24页 |
| (一) 用标本气化理论阐述肝胆气化的病理生理肇始于《黄帝内经》 | 第9-12页 |
| (二) 《伤寒论》把肝胆病从标本气化失常论治的理论付诸于实践 | 第12-13页 |
| (三) 金元时期标本气化理论在肝胆病辨治中的发挥 | 第13-16页 |
| 1. 刘完素“六气化火”论及“同化”“兼化”论为标本气化理论奠定了基础 | 第13-15页 |
| 2. 张子和阐释标本气化重在“火”与“湿” | 第15-16页 |
| (四) 明清时期,标本气化理论在肝胆辨治中的发展 | 第16-21页 |
| 1. 明·张景岳运用标本气化理论阐释脏腑经络间的气化规律 | 第16-17页 |
| 2. 清·张志聪、徐延祚、张令韶运用标本气化理论全面阐释《伤寒论》 | 第17-18页 |
| 3. 黄元御以六气统六经,治伤寒重在“气化” | 第18-19页 |
| 4. 陈修园完善了六经气化学说 | 第19-20页 |
| 5. 郑钦安提出六经各有标、本、中三气为主的气化观 | 第20页 |
| 6. 唐容川强调形依附气、气不离形的形气统一气化观 | 第20页 |
| 7. 周学海与张锡纯倡导“肝主气化”思想 | 第20-21页 |
| (五) 标本气化理论在肝胆病辨治中的近现代研究 | 第21-24页 |
| 二、标本气化理论在仲景肝胆病辨治中的研究 | 第24-49页 |
| (一) 六经标本气化理论的核心内容 | 第24-28页 |
| 1. 六经标本中气分配规律 | 第24页 |
| 2. 标本中气从化规律 | 第24-27页 |
| 3. 六经之间互为中见的特定关系 | 第27-28页 |
| (二) 六经标本气化理论的实质 | 第28-29页 |
| (三) 厥阴少阳标本气化在《伤寒论》中的体现 | 第29-49页 |
| 1. 六经标本气化中厥阴少阳间的气化关系 | 第29-36页 |
| 2. 《伤寒论》中厥阴少阳标本气化关系失常而为病 | 第36-43页 |
| 3. 《伤寒论》中厥阴少阳病常用方剂标本气化解 | 第43-49页 |
| 三、标本气化理论的研究对临床辨治肝胆病的重大意义 | 第49-53页 |
| (一) 厥阴少阳升降失序为主要病机病案一例 | 第50页 |
| (二) 厥阴少阳木火相生不及为主要病机病案一例 | 第50-51页 |
| (三) 厥阴少阳木火相生太过为主要病机病案一例 | 第51页 |
| (四) 少阳从本化火太过为主要病机病案一例 | 第51-52页 |
| (五) 少阳枢机不利主要病机病案一例 | 第52页 |
| (六) 少阳本火亢盛或枢机不利,侵犯厥阴为主要病机病案一例 | 第52-53页 |
| 四、标本气化理论在肝胆病辨治中的研究前景 | 第53-54页 |
| 结语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 附录 | 第60-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详细摘要 | 第64-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