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第一部分 消渴健胃散对糖尿病性胃轻瘫胃壁结构及MTL、NONS、VIP的影响 | 第14-44页 |
临床研究 | 第14-27页 |
一、一般资料 | 第14-16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14页 |
(二) 一般情况 | 第14-16页 |
二、病例选择 | 第16-17页 |
(一) 诊断标准 | 第16-17页 |
(二) 试验病例标准 | 第17页 |
三、治疗方法 | 第17-18页 |
(一) 对照方法 | 第17-18页 |
(二) 治疗药物 | 第18页 |
四、观察指标 | 第18-19页 |
(一) 安全性指标 | 第18页 |
(二) 疗效性指标 | 第18-19页 |
五、疗效评定标准 | 第19-21页 |
(一)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第19页 |
(二) 中医证候计分及疗效评定标准 | 第19-21页 |
六、统计方法 | 第21页 |
七、临床研究结果 | 第21-27页 |
(一) 临床综合疗效结果 | 第21-22页 |
(二) 治疗前、中、后中医证候改善情况 | 第22-24页 |
(三) 血清空腹血糖改善情况 | 第24页 |
(四) 糖化血红蛋白改善情况 | 第24-25页 |
(五) 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改善情况 | 第25页 |
(六) 胃排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 | 第25-26页 |
(七) 安全性指标分析结果 | 第26-27页 |
实验研究 | 第27-36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27页 |
(一) 动物与实验环境 | 第27页 |
(二) 实验用药 | 第27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一) 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27页 |
(二) 动物给药量的标准 | 第27-28页 |
(三) 动物分组及处理 | 第28页 |
三、观察项目 | 第28-29页 |
(一) 动物一般情况 | 第28页 |
(二) 血清学指标检测 | 第28页 |
(三) 血浆MTL放射免疫检测 | 第28-29页 |
(四) 胃功能检测指标 | 第29页 |
(五) 病理学光镜观察 | 第29页 |
(六) VIP、NOS免疫组化检测 | 第29页 |
(七) 电镜观察 | 第29页 |
四、统计方法 | 第29页 |
五、实验研究结果 | 第29-36页 |
(一) 动物的一般情况及胃湿重、小肠长度 | 第29-31页 |
(二) 大鼠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 | 第31页 |
(三) 血清血糖与血浆胃动素指标检测 | 第31-32页 |
(四) 胃壁细胞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 第32-33页 |
(五) 胃壁组织HE染色观察 | 第33-34页 |
(六) 透射电镜 | 第34-36页 |
讨论 | 第36-43页 |
一、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现代医学生理病理学特点概述 | 第36页 |
二、与糖尿病胃轻瘫相关的几个关键酶 | 第36-37页 |
三、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现代医学治疗概况 | 第37-38页 |
四、糖尿病性胃轻瘫的中医学认识和优势 | 第38页 |
(一) 糖尿病性胃轻瘫的中医学认识和概述 | 第38页 |
(二) 糖尿病性胃轻瘫中医药治疗的优势 | 第38页 |
五、消渴健胃散的组成和立意 | 第38-39页 |
(一) 处方组成 | 第38页 |
(二) 消渴健胃散方解 | 第38-39页 |
(三) 消渴健胃散现代药理研究 | 第39页 |
(四) 消渴健胃散工艺制作方面的特色 | 第39页 |
六、消渴健胃散疗效机制分析 | 第39-43页 |
(一) 消渴健胃散临床疗效分析 | 第39-41页 |
(二) 实验机制探讨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第二部分 糖心平对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心电图心率变异指数的影响 | 第44-65页 |
临床研究 | 第44-57页 |
一、一般资料 | 第44-46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44页 |
(二) 一般情况 | 第44-46页 |
二、病例选择 | 第46-47页 |
(一) 诊断标准 | 第46-47页 |
(二) 试验病例标准 | 第47页 |
三、治疗方法 | 第47-48页 |
(一) 对照方法 | 第47页 |
(二) 治疗药物 | 第47-48页 |
四、观察指标 | 第48页 |
(一) 安全性指标 | 第48页 |
(二) 疗效性指标 | 第48页 |
五、疗效评定标准 | 第48-50页 |
(一)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第48-49页 |
(二) 中医证候计分及疗效评定标准 | 第49-50页 |
六、统计方法 | 第50页 |
七、临床研究结果 | 第50-57页 |
(一) 临床综合疗效结果 | 第50-51页 |
(二) 治疗前、中、后中医证候改善情况 | 第51-54页 |
(三) 血清空腹血糖改善情况 | 第54页 |
(四) 糖化血红蛋白改善情况 | 第54-55页 |
(五) 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改善情况 | 第55-56页 |
(六) 心率变异指数指标改善情况 | 第56页 |
(七) 安全性指标分析结果 | 第56-57页 |
讨论 | 第57-64页 |
一、国内外对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现状分析 | 第57-60页 |
(一) 发病机制 | 第57页 |
(二) 检测方法 | 第57-58页 |
(三) 中药治疗 | 第58-60页 |
二、项目的研究内容、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60-61页 |
(一)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60-61页 |
(二)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61页 |
三、糖心平合剂组方设计 | 第61-62页 |
(一) 处方组成 | 第61页 |
(二) 功效主治 | 第61页 |
(三) 方剂解析 | 第61-62页 |
四、糖心平合剂临床疗效分析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详细摘要 | 第70-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