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引言 | 第8-12页 |
| 一、关于选题 | 第8-9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9-12页 |
| (一) 对比分析法 | 第10页 |
| (二) 合理移植原则 | 第10-11页 |
| (三) 利益平衡原则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撤销制度概述 | 第12-20页 |
| 一、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撤销相关概念 | 第12-16页 |
| (一) 集成电路与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 第12-13页 |
| (二)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 | 第13-14页 |
| (三)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的撤销 | 第14-16页 |
| 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撤销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 第16-19页 |
| (一) 世界各国(地区)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撤销制度的设置情况 | 第16-17页 |
| (二)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撤销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 第17-19页 |
| 三、完善我国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撤销制度的必要性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撤销程序的启动 | 第20-24页 |
| 一、我国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撤销程序的启动 | 第20-21页 |
| (一) 相关概念简介 | 第20页 |
| (二) 我国布图设计专有权撤销程序的启动 | 第20-21页 |
| 二、境外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撤销程序的启动 | 第21-22页 |
| (一) 日本布图设计专有权撤销程序的启动 | 第21页 |
| (二) 韩国布图设计专有权撤销程序的启动 | 第21-22页 |
| (三) 我国台湾布图设计专有权撤销程序的启动 | 第22页 |
| 三、中外对比分析与启示 | 第22-24页 |
| (一) 中外对比 | 第22-23页 |
| (二) 启示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撤销的审查程序 | 第24-30页 |
| 一、我国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撤销的审查程序 | 第24-25页 |
| (一) 相关概念简介 | 第24页 |
| (二) 我国布图设计专有权撤销的审查程序 | 第24-25页 |
| 二、境外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撤销的审查程序 | 第25-26页 |
| (一) 日本布图设计专有权撤销的审查程序 | 第25页 |
| (二) 韩国布图设计专有权撤销的审查程序 | 第25-26页 |
| (三) 我国台湾布图设计专有权撤销的审查程序 | 第26页 |
| 三、中外对比分析与启示 | 第26-30页 |
| 第四章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撤销的审查标准 | 第30-34页 |
| 一、我国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撤销的审查标准 | 第30-31页 |
| (一) 关于审查标准内涵的界定 | 第30页 |
| (二) 我国布图设计专有权撤销的审查标准 | 第30-31页 |
| 二、境外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撤销的审查标准 | 第31-32页 |
| (一) 日本布图设计专有权撤销的审查标准 | 第31页 |
| (二) 韩国布图设计专有权撤销的审查标准 | 第31-32页 |
| (三) 我国台湾布图设计专有权撤销的审查标准 | 第32页 |
| 三、中外对比分析与启示 | 第32-34页 |
| (一) 中外对比 | 第32-33页 |
| (二) 启示 | 第33-34页 |
| 第五章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撤销的法律效力 | 第34-38页 |
| 一、我国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撤销的法律效力 | 第34-35页 |
| (一) 关于本文探讨的法律效力的内涵的界定 | 第34页 |
| (二) 我国布图设计专有权撤销的法律效力 | 第34-35页 |
| 二、境外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撤销的法律效力 | 第35-36页 |
| (一) 日本布图设计专有权撤销的法律效力 | 第35页 |
| (二) 韩国布图设计专有权撤销的法律效力 | 第35页 |
| (三) 我国台湾布图设计专有权撤销的法律效力 | 第35-36页 |
| 三、中外对比分析与启示 | 第36-38页 |
| (一) 中外对比 | 第36页 |
| (二) 启示 | 第36-38页 |
| 结论与建议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