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宽度竹林河岸缓冲带对氮磷的截留转化效率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第11-22页 |
·河岸缓冲带的定义 | 第11-12页 |
·河岸缓冲带的结构 | 第12-13页 |
·河岸缓冲带的功能 | 第13-16页 |
·河岸缓冲带对氮磷的截留转化机理 | 第16-17页 |
·河岸缓冲带截留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国内外河岸缓冲带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研究目标 | 第22-2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5-33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5-27页 |
·地理位置 | 第25页 |
·气候条件 | 第25-26页 |
·土壤类型 | 第26页 |
·主要植被 | 第26-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33页 |
·样地的选择与设置 | 第27页 |
·生物量调查与营养元素分析 | 第27-28页 |
·穿透雨与树干茎流的观测 | 第28页 |
·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观测 | 第28-29页 |
·水的取样以及水质分析 | 第29-30页 |
·河岸缓冲带截留转化效率研究方法 | 第30-33页 |
第三章 水文过程与氮磷养分的输入 | 第33-45页 |
·研究区域降雨特征及分布 | 第34-35页 |
·林内穿透雨与树干茎流的水文特征 | 第35-38页 |
·单株树干茎流与单株生物量的关系 | 第36页 |
·林内穿透雨与树干茎流的月变化情况 | 第36-37页 |
·林内穿透雨和树干茎流与降雨量的拟合模型 | 第37-38页 |
·林内穿透雨与树干茎流的水质特征 | 第38-40页 |
·大气降水养分输入量 | 第40-41页 |
·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水文特征 | 第41-42页 |
·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水质特征 | 第42-44页 |
·农田径流的养分输入量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竹林生物量与氮磷养分的贮存量 | 第45-56页 |
·硬头黄竹生物量的研究 | 第46-52页 |
·硬头黄竹各器官的含水率 | 第46-47页 |
·单株硬头黄竹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 | 第47-49页 |
·硬头黄竹各器官间生物量相关性分析 | 第49-50页 |
·硬头黄竹各器官生物量与胸径和竹高的拟合结果 | 第50-51页 |
·硬头黄竹林生物量的分布格局 | 第51-52页 |
·硬头黄竹氮磷养分含量的研究 | 第52-54页 |
·硬头黄竹林各器官氮磷养分贮存量 | 第54-56页 |
第五章 不同宽度缓冲带对氮磷养分的截留效率 | 第56-63页 |
·不同宽度缓冲带径流量的变化情况 | 第57-58页 |
·不同宽度缓冲带氮磷浓度变化情况 | 第58-61页 |
·不同宽度缓冲带硝态氮浓度变化情况 | 第58-59页 |
·不同宽度缓冲带亚硝态氮浓度变化情况 | 第59-60页 |
·不同宽度缓冲带氨态氮浓度变化情况 | 第60页 |
·不同宽度缓冲带磷酸盐浓度变化情况 | 第60-61页 |
·不同宽度缓冲带氮磷养分输出变化情况 | 第61-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3-66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讨论 | 第64页 |
·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