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采底巷道矿压显现规律及控制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1 绪论 | 第13-23页 |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相关研究概况 | 第14-21页 |
| ·底板岩石理论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 ·跨采底板巷道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 ·跨采巷道围岩控制研究概况 | 第18-21页 |
| ·现存的主要问题 | 第21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2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2 煤层开采底板破坏理论研究 | 第23-39页 |
| ·采场围岩应力与破坏 | 第23-27页 |
| ·采场围岩应力场 | 第23-24页 |
| ·采场边缘破坏区 | 第24-27页 |
| ·煤层底板岩体应力与破坏 | 第27-32页 |
| ·半无限平面体载荷问题 | 第27-29页 |
| ·工作面底板破坏深度 | 第29-32页 |
| ·塑性理论计算底板岩体破坏深度 | 第32-37页 |
| ·支承压力作用下底板极限塑性破坏区计算 | 第32-35页 |
| ·煤体边缘塑性区长度计算 | 第35-37页 |
| ·谢桥煤矿13218w工作面底板破坏带分布状态 | 第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 3 跨采底板巷道数值模拟研究 | 第39-73页 |
| ·FLAC数值模拟基本原理 | 第39-40页 |
| ·多煤层重复采动效应数值模拟研究 | 第40-52页 |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0-43页 |
| ·模拟方案和步骤 | 第43页 |
| ·煤层采动底板应力分布特征 | 第43-50页 |
| ·支承压力在底板中的传播 | 第50-51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 ·工作面不同倾斜长度数值模拟研究 | 第52-62页 |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2-53页 |
| ·模拟方案和步骤 | 第53页 |
| ·采空区底板应力分布特征 | 第53-55页 |
| ·巷道围岩应力场和位移场变化特征 | 第55-61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 ·底板巷道不同位置数值模拟研究 | 第62-71页 |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2页 |
| ·模拟方案和步骤 | 第62-63页 |
| ·煤层底板应力布特征 | 第63-65页 |
| ·巷道围岩应力场和位移场变化特征 | 第65-71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 4 跨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73-90页 |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73-75页 |
| ·工作面地质概况 | 第73页 |
| ·底板巷道概况 | 第73-75页 |
| ·现场实测概述 | 第75-78页 |
| ·观测内容 | 第75页 |
| ·观测断面布置 | 第75-76页 |
| ·观测方案设计 | 第76-78页 |
| ·巷道表面位移采动效应研究 | 第78-81页 |
| ·顶板较好巷段表面位移 | 第78-79页 |
| ·顶板较差巷段表面位移 | 第79-81页 |
| ·跨采巷道表面位移变化特征分析 | 第81页 |
| ·巷道围岩深部位移采动效应研究 | 第81-88页 |
| ·测站Ⅰ深部位移位移 | 第81-84页 |
| ·测站Ⅱ深部位移位移 | 第84-87页 |
| ·跨采巷道围岩深部位移位移变化特征分析 | 第87-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 5 跨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 第90-100页 |
| ·方案的提出 | 第90-91页 |
| ·跨采巷道围岩控制原则和方法 | 第90页 |
| ·跨采巷道支护状况分析 | 第90-91页 |
| ·提出跨采巷道围岩控制方案 | 第91页 |
| ·破坏变形不严重巷段二次支护 | 第91-94页 |
| ·二次支护方案的确定 | 第91-92页 |
| ·二次支护结构形式与施工工艺 | 第92-93页 |
| ·二次支护材料参数及技术要求 | 第93-94页 |
| ·严重破坏巷段组合式动态加固 | 第94-96页 |
| ·组合式动态加固方案的确定 | 第94页 |
| ·加固支护结构形式与施工工艺 | 第94-95页 |
| ·加固支护材料参数及技术要求 | 第95-96页 |
| ·关键技术措施 | 第96-97页 |
| ·二次支护和注浆加固效果分析 | 第97-98页 |
|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3页 |
| ·主要结论 | 第100-101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 致谢 | 第107-108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