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库区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20页 |
| ·研究意义与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基本概念与研究区域界定 | 第12-14页 |
| ·城镇化基本概念 | 第12-13页 |
| ·研究区域界定 | 第13-14页 |
| ·国内外城镇化理论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 ·国外城镇化理论综述 | 第14-15页 |
| ·国内城镇化理论综述 | 第15-17页 |
| ·综述总结与述评 | 第17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20页 |
|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7-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2 区域城镇化发展道路相关理论 | 第20-26页 |
| ·经典理论的回顾 | 第20-22页 |
| ·区域开发理论 | 第20-21页 |
| ·产业结构理论 | 第21页 |
| ·城镇体系理论 | 第21-22页 |
| ·现代区域发展理论 | 第22-26页 |
| ·统筹城乡发展理论 | 第22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 ·城市群理论 | 第23-24页 |
| ·主体功能区划理论 | 第24页 |
| ·产业集群理论 | 第24-26页 |
| 3 重庆三峡库区城镇化现状分析 | 第26-40页 |
| ·库区城镇化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 第26-32页 |
| ·三峡库区城镇化水平低 | 第26-27页 |
| ·库区人口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较大 | 第27-28页 |
| ·库区城市建成区面积小,土地资源稀缺 | 第28-29页 |
| ·库区产业“空心化”问题非常严重 | 第29-30页 |
| ·库区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布局缺乏协调 | 第30页 |
| ·库区城镇社会功能培育不够,职能趋同 | 第30-31页 |
|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 | 第31-32页 |
| ·重庆三峡库区城镇化综合水平评价 | 第32-37页 |
| ·评价方法选择 | 第32页 |
|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32-34页 |
| ·评价过程 | 第34-37页 |
| ·库区城镇化评价指标综合分值 | 第37页 |
| ·结论 | 第37-40页 |
| ·都市辐射区城镇化水平较高 | 第38页 |
| ·区域带动性城市城镇化水平次高 | 第38页 |
| ·库区淹没区城镇化水平较低 | 第38-39页 |
| ·腹地偏远区县城镇化水平最低 | 第39-40页 |
| 4 重庆三峡库区城镇化动力机制 | 第40-47页 |
| ·库区城镇化动力主要动力分析 | 第40-43页 |
| ·农业发展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 第40-41页 |
| ·库区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 | 第41-42页 |
| ·第三产业是城镇化的后续动力 | 第42-43页 |
| ·重庆三峡库区城镇化外生动力分析 | 第43-45页 |
| ·近期政策驱动力 | 第43-44页 |
| ·重庆市“1 小时经济圈”对口支援 | 第44-45页 |
| ·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强生态保护 | 第45页 |
| ·项目带动 | 第45页 |
| ·外资拉动 | 第45页 |
| ·重庆三峡库区城镇化内生动力 | 第45-47页 |
| ·政府行为 | 第45-46页 |
| ·科技文卫加强投入力度,加速城镇化进程 | 第46页 |
| ·城镇集聚和扩散效应 | 第46页 |
| ·投资带动效应 | 第46-47页 |
| 5 重庆三峡库区城镇化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 | 第47-53页 |
| ·重庆三峡库区城镇近期发展模式 | 第47-50页 |
| ·基础设施建设导向型发展模式 | 第47页 |
| ·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 | 第47-48页 |
| ·旅游导向型发展模式 | 第48页 |
| ·新型工业化型发展模式 | 第48-49页 |
| ·商务导向型发展模式 | 第49页 |
| ·生态导向型发展模式 | 第49-50页 |
| ·实现三峡库区城镇化道路路径 | 第50-53页 |
| ·加强政府引导 | 第50页 |
| ·完善各项制度 | 第50-51页 |
| ·实施人才储备战略 | 第51页 |
| ·信息化带动城镇化 | 第51页 |
| ·多方筹集城镇建设资金 | 第51-53页 |
| 6 重庆三峡库区城镇体系建设 | 第53-67页 |
| ·重庆三峡库区城镇体系现状 | 第53-57页 |
| ·城市体系结构分析 | 第53-56页 |
| ·城镇空间密度分析 | 第56页 |
| ·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分析 | 第56-57页 |
| ·重庆三峡城镇体系优化与调整 | 第57-60页 |
| ·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 | 第57页 |
| ·建立城镇点轴系统 | 第57-58页 |
| ·发展壮大库区中心城市,发挥其龙头作用 | 第58-59页 |
| ·促进区域城市整合,培育城市群 | 第59页 |
| ·有选择、有重点发展小城镇 | 第59-60页 |
| ·建立分工明确、竞争有序的城镇功能体系 | 第60-67页 |
| ·卫星城市-巴南、渝北、长寿、江津 | 第61-62页 |
| ·综合型城市—万州 | 第62页 |
| ·农产品加工型城市-涪陵 | 第62-63页 |
| ·过渡型城市-石柱、武隆、云阳、开县、丰都、忠县 | 第63-64页 |
| ·旅游型城市-奉节、巫溪、巫山 | 第64-67页 |
| 7 结语 | 第67-70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7-68页 |
| ·研究的不足 | 第68页 |
| ·主要贡献 | 第68页 |
| ·研究的进一步展望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附录 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73-74页 |
| 附录 B:附图 | 第74-78页 |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