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经济法论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法令论文--企业法、公司法论文

股东派生诉讼之当事人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引言第9-10页
第一章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概述第10-17页
 一、股东派生诉讼的概念和历史第10-13页
  (一) 股东派生诉讼的概念与意义第10-11页
  (二)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第11-13页
 二、股东派生诉讼的特征第13-15页
  (一) 股东派生诉讼突破了公司法理论中的若干原则第13-14页
  (二) 股东作为原告起诉,但诉讼结果却归属于公司第14-15页
 三、“股东派生诉权”产生的法理依据第15-17页
  (一) 以实体权利人为依托的传统诉权理念第15页
  (二) 诉权理论的发展为股东派生诉讼的原告资格确定找到了恰当的理论根据第15-17页
第二章 股东派生诉讼中的原告第17-27页
 一、确立股东派生诉讼原告资格时应遵循的原则第17-19页
  (一) 保护少数股东权利原则第17页
  (二) 公司自治与国家干预相平衡原则第17-18页
  (三) 鼓励正当诉讼与防止投机诉讼相协调原则第18-19页
  (四) 借鉴外国先进经验与协调本国法律体系相兼顾的原则第19页
 二、股东派生诉讼中原告资格的限制第19-25页
  (一) 原告股东持股数额的限制第20-22页
  (二) 原告股东持股时间的限制第22-23页
  (三) 原告股东代表的公正性与充分性之考量第23-25页
 三、“其他股东”能否成为共同原告第25-26页
 四、隐名股东的原告资格问题第26-27页
第三章 股东派生诉讼中的被告第27-34页
 一、确定被告范围的依据第27-29页
  (一) 确定被告范围应遵循的原则第27-28页
  (二) 确定被告范围的两种主要模式第28-29页
  (三) 我国法律关于被告范围的相关规定第29页
 二、可以作为被告的公司内部人员第29-31页
  (一) 判断内部人员能否作为被告的标准第29-30页
  (二) 可以作为被告的内部人员具体范围第30-31页
 三、外部人员是否可以作为被告第31-34页
  (一) 公司外部人员可以成为被告的观点和立法例第31页
  (二) 不赞成公司外部人员成为被告的观点和立法例第31-32页
  (三) 我国公司法中“他人”是否包含外部人员及司法实践中的做法第32页
  (四) 外部人员与内部人员共同勾结对公司侵权,如何处理?第32-34页
第四章 公司在股东派生诉讼中的地位第34-40页
 一、关于公司在股东派生诉讼中地位的各种学说第34-36页
  (一) “名义被告”说第34页
  (二) “共同诉讼原告”说第34-35页
  (三)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说第35页
  (四) “独立诉讼参加人”说第35页
  (五) “不列为当事人”说第35-36页
 二、各国关于公司在股东派生诉讼中地位的立法例第36-37页
 三、我国司法实践中确定公司地位的做法第37-38页
  (一) 将公司列为被告的案例第37-38页
  (二) 将公司列为第三人的案例第38页
 四、创设“诉讼参加”制度——解决公司多重地位难题第38-40页
第五章 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当事人制度的构想第40-46页
 一、原告资格限制规定的不足与完善第40-43页
  (一) 关于持股数额规定的不足与完善第41页
  (二) 关于持股时间规定的不足与完善第41-42页
  (三) 原告股东公正性和充分性考量方面规定的不足与完善第42-43页
 二、被告范围问题规定的不足与完善第43-44页
  (一) 目前立法的不足第43页
  (二) 如何完善的建议第43-44页
 三、公司地位问题规定的不足与完善第44-46页
  (一) 目前立法的不足第44页
  (二) 如何完善的建议第44-46页
结语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49-50页
后记第50-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破产管理人法律责任
下一篇:性贿赂入罪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