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理论与文献研究 | 第11-42页 |
一、证候要素的研究概况 | 第11-15页 |
1. 证候要素研究理论的提出 | 第11页 |
2. 证候要素相关论述 | 第11页 |
3. 证候要素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4. 证候要素研究模式 | 第12-13页 |
5. 证候要素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3-15页 |
6. 问题与展望 | 第15页 |
二、中医证候要素研究方法概要 | 第15-25页 |
1. 证候要素数据分析方法 | 第16-21页 |
2. 证候要素数据挖掘方法 | 第21-25页 |
三、高血压病中医研究现状与展望 | 第25-32页 |
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 第25-28页 |
2. 高血压病中医临床辨证分型现状 | 第28-29页 |
3. 现代研究与高血压病证候分型 | 第29-31页 |
4. 问题与展望 | 第31-32页 |
四、高血压病证候要素古代文献调查分析 | 第32-36页 |
1. 文献资料 | 第32页 |
2. 症状名称的规范 | 第32-33页 |
3. 证候要素提取方法 | 第33页 |
4. 统计学分析 | 第33页 |
5. 结果 | 第33-35页 |
6. 讨论 | 第35-36页 |
五、高血压病证候要素现代文献调查分析 | 第36-42页 |
1. 文献资料 | 第36-37页 |
2. 症状名称的规范 | 第37页 |
3. 证候要素的提取方法 | 第37页 |
4. 统计学分析 | 第37页 |
5. 结果 | 第37-40页 |
6. 讨论 | 第40-42页 |
第二部分 二阶证实性因子分析在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要素研究中的运用 | 第42-80页 |
一、资料来源及方法 | 第42-43页 |
1. 研究对象 | 第42页 |
2. 病例(和对照)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 第42-43页 |
3. 研究方法 | 第43页 |
二、研究结果 | 第43-66页 |
1. 四诊信息指标的初步筛选 | 第43-44页 |
2. 聚类分析 | 第44-45页 |
3. 因子分析 | 第45-66页 |
三、讨论 | 第66-79页 |
1. 四诊信息结果诠释 | 第68-69页 |
2. 聚类分析结果诠释 | 第69-70页 |
3. 因子分析结果诠释 | 第70-76页 |
4. 各分析方法优缺点比较 | 第76-77页 |
5. 应证组合 | 第77-79页 |
四、问题与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书目 | 第80-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