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0-22页 |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TiO2光催化技术 | 第10-13页 |
1.2.1TiO2光催化基本原理 | 第10-11页 |
1.2.2TiO2光催化技术的应用 | 第11-13页 |
1.3TiO2光催化剂的改性 | 第13-19页 |
1.3.1形貌、晶面、表面调控 | 第14页 |
1.3.2贵金属负载 | 第14-15页 |
1.3.3元素掺杂 | 第15页 |
1.3.4助催化剂改性 | 第15-16页 |
1.3.5光敏化 | 第16页 |
1.3.6构建异质结光催化剂 | 第16-19页 |
1.4本文选题思路、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9-22页 |
1.4.1选题思路 | 第19-20页 |
1.4.2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3论文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二章CuInS2/TiO2异质结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活性研究 | 第22-44页 |
2.1引言 | 第22-23页 |
2.2实验部分 | 第23-28页 |
2.2.1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3-25页 |
2.2.2TiO2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25-26页 |
2.2.3CuInS2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26页 |
2.2.4CuInS2/TiO2异质结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26页 |
2.2.5光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6-27页 |
2.2.6光催化降解RhB实验 | 第27-28页 |
2.2.7光催化分解水产氢实验 | 第28页 |
2.3表征与分析 | 第28-32页 |
2.3.1X-射线粉末衍射(XRD)测试 | 第28-30页 |
2.3.2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 第30页 |
2.3.3形貌分析 | 第30-32页 |
2.4光催化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2.4.1光催化降解RhB实验 | 第32-35页 |
2.4.2光催化产氢实验 | 第35-36页 |
2.5光催化活性提高原因及机理分析 | 第36-42页 |
2.5.1光催化活性提高原因分析 | 第36-38页 |
2.5.2光催化反应机理分析 | 第38-42页 |
2.6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章AgInS2/TiO2异质结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活性研究 | 第44-64页 |
3.1引言 | 第44-45页 |
3.2实验部分 | 第45-47页 |
3.2.1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5页 |
3.2.2TiO2纳米片的制备 | 第45页 |
3.2.3AgInS2纳米片的制备 | 第45-46页 |
3.2.4AgxIn2-xSy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46页 |
3.2.5AgInS2/TiO2异质结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46-47页 |
3.2.6光催化降解RhB实验 | 第47页 |
3.3表征与分析 | 第47-57页 |
3.3.1X-射线粉末衍射(XRD)测试 | 第47-52页 |
3.3.2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 第52-53页 |
3.3.3形貌分析 | 第53-57页 |
3.3.4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UV-visDRS)分析 | 第57页 |
3.4光催化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7-63页 |
3.4.1光催化降解RhB实验 | 第57-61页 |
3.4.2光催化反应机理分析 | 第61-63页 |
3.5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结论与建议 | 第64-66页 |
4.1结论 | 第64-65页 |
4.2建议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