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22页 |
·有关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进展概述 | 第14-16页 |
·国内外有关中国经济增长和差异研究进展 | 第16-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研究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24-25页 |
第2章 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概念及分析 | 第25-40页 |
·协调互动发展——一个崭新的论述主题 | 第25-26页 |
·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内涵及主体 | 第26-29页 |
·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的内涵 | 第26-27页 |
·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的主体 | 第27-29页 |
·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的机制 | 第29-31页 |
·市场机制 | 第29页 |
·合作机制 | 第29-30页 |
·空间组织机制 | 第30页 |
·援助机制 | 第30页 |
·治理机制 | 第30-31页 |
·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的相关理论综述 | 第31-35页 |
·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 第31-32页 |
·系统理论 | 第32-33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33-34页 |
·累积性因果循环理论 | 第34页 |
·区域梯度发展理论 | 第34-35页 |
·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研究的理论框架 | 第35-40页 |
·研究目标框架 | 第35页 |
·研究方法模型框架 | 第35-37页 |
·样本数据尺度 | 第37-40页 |
第3章 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现状的统计测度 | 第40-54页 |
·引言 | 第40页 |
·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的静态统计描述 | 第40-45页 |
·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描述指标 | 第40-41页 |
·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描述指标 | 第41-42页 |
·区域经济差异的静态指标分析 | 第42-45页 |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状统计测度——以基尼系数为视角 | 第45-54页 |
·基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 | 第45-47页 |
·基尼系数的求解及其分解方法 | 第47-50页 |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现状 | 第50-54页 |
第4章 区域经济发展趋同与趋异探讨 | 第54-72页 |
·引言 | 第54页 |
·区域经济趋同或趋异的理论之辩 | 第54-59页 |
·新古典学派的经济趋同理论 | 第54-57页 |
·新增长学派的经济趋异理论 | 第57-59页 |
·新经济地理学派的经济趋同理论 | 第59页 |
·区域经济趋同的主要类型及检验方法 | 第59-63页 |
·经济增长的绝对β趋同 | 第60页 |
·经济增长的条件β趋同 | 第60-61页 |
·经济增长的σ趋同 | 第61-62页 |
·经济增长的概率趋同 | 第62-63页 |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检验 | 第63-72页 |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绝对β趋同检验 | 第63-66页 |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条件β趋同检验 | 第66-67页 |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σ趋同检验 | 第67-69页 |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概率趋同检验 | 第69-70页 |
·结论性述评 | 第70-72页 |
第5章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增长分布分析 | 第72-90页 |
·引言 | 第72-73页 |
·增长分布的目的及原理 | 第73-78页 |
·增长分布非参数方法的分析原理 | 第73页 |
·"增长分布"的简单界定 | 第73-74页 |
·区域经济增长分布的路径演绎 | 第74-76页 |
·区域经济增长分布的因素分解 | 第76-78页 |
·增长分布的分析工具箱 | 第78-81页 |
·核密度函数估计法 | 第78-80页 |
·马尔科夫链分析法 | 第80-81页 |
·我国省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增长分布分析视角 | 第81-90页 |
·数据描述 | 第81页 |
·我国省域经济发展分布分析 | 第81-84页 |
·我国省域经济发展模式因素分解 | 第84-87页 |
·我国省域经济未来可能的发展态势 | 第87-89页 |
·结论性述评 | 第89-90页 |
第6章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分形分析 | 第90-102页 |
·引言 | 第90页 |
·分形分析及R/S分析法的原理及模型 | 第90-95页 |
·分形理论及R/S分析法介绍 | 第90-92页 |
·分形R/S技术的模型与算法 | 第92-95页 |
·我国省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分形R/S技术为视角 | 第95-102页 |
·数据描述 | 第95-97页 |
·我国省域经济相关指标的分形结果 | 第97-100页 |
·分形结果的稳定性检验 | 第100-101页 |
·结论性述评 | 第101-102页 |
第7章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空间统计分析 | 第102-143页 |
·引言 | 第102-10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2页 |
·空间相关性、空间差异性与区域经济发展 | 第102-103页 |
·空间统计学和空间计量经济学 | 第103-104页 |
·空间统计学和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工具箱 | 第104-119页 |
·空间统计的分析工具及其技术 | 第104-108页 |
·空间经济计量分析工具及其技术 | 第108-114页 |
·空间经济计量经济分析工具的改进 | 第114-119页 |
·我国省域经济空间聚集特征—基于空间统计学 | 第119-125页 |
·我国省域经济的空间分布描述 | 第119-120页 |
·我国省域经济的空间相关性检验 | 第120-122页 |
·我国省域经济的空间关联局域指标分析 | 第122-125页 |
·我国省域经济空间收敛性分析—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 | 第125-127页 |
·区域空间β收敛检验模型 | 第125-126页 |
·区域空间收敛实证检验结果 | 第126-127页 |
·我国省域经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 | 第127-142页 |
·理论假设、模型构建和方法选择 | 第127-129页 |
·变量选择及数据分析 | 第129-132页 |
·我国省域经济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 | 第132-142页 |
·总结性述评 | 第142-143页 |
第8章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体系研究 | 第143-152页 |
·引言 | 第143页 |
·区域协调互动发展评价体系构建目标及标准 | 第143-145页 |
·区域协调互动发展评价体系构建目标 | 第143-144页 |
·区域协调互动发展评价体系构建标准 | 第144-145页 |
·区域协调互动发展评价体系构建 | 第145-150页 |
·区域协调互动发展的状态指标 | 第145-146页 |
·区域协调互动发展的过程指标 | 第146-150页 |
·区域协调互动发展的综合评价方法 | 第150-152页 |
·评价体系中指标的权数确定 | 第150页 |
·评价体系中指标的无量纲化方法 | 第150-151页 |
·综合评价结果的计算与分析 | 第151-152页 |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52-155页 |
·论文总结 | 第152-153页 |
·研究方法总结 | 第152页 |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152-153页 |
·研究展望 | 第153-15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55-16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166-16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研究及获奖情况 | 第167-168页 |
致谢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