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理论视角下的省管县体制改革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6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 ·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 ·国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国内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 ·研究目标 | 第22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2-26页 |
| ·制度及制度变迁 | 第22-24页 |
| ·路径依赖 | 第24-25页 |
| ·县、县域经济与县级政府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制度变迁理论 | 第26-37页 |
| ·制度的结构 | 第26-28页 |
| ·产权安排 | 第26-27页 |
| ·交易成本 | 第27页 |
| ·游戏规则 | 第27-28页 |
| ·组织体系 | 第28页 |
| ·影响制度变迁供求的因素 | 第28-32页 |
| ·制度变迁的需求 | 第29-31页 |
| ·制度变迁的供给 | 第31-32页 |
|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和目标选择 | 第32-35页 |
| ·路径依赖 | 第32-34页 |
| ·目标选择 | 第34-35页 |
| ·制度变迁的方式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中国县级政府发展现状分析 | 第37-50页 |
| ·中国县级政府发展概况 | 第37-38页 |
| ·市管县制度的发展概况及问题 | 第38-41页 |
| ·市管县的历史沿革 | 第38-39页 |
| ·市管县体制的积极作用 | 第39页 |
| ·市管县体制的负面影响 | 第39-41页 |
| ·浙江省省管县改革案例分析 | 第41-46页 |
| ·浙江省概况 | 第41-42页 |
| ·浙江省财政"省直管县"改革 | 第42-43页 |
| ·浙江"强县扩权"改革 | 第43页 |
| ·浙江"省管县"体制改革的评价 | 第43-46页 |
| ·制度变迁理论对省管县体制改革的价值 | 第46-48页 |
| ·制度供给与需求理论 | 第46-47页 |
| ·交易成本理论 | 第47-48页 |
| ·路径依赖理论 | 第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四章 中国县级政府改革路径选择 | 第50-57页 |
| ·省管县的可行性分析 | 第50-53页 |
| ·发展县域经济的需要 | 第51页 |
| ·科学技术的提高以及基础设施的改善提供了便利 | 第51页 |
| ·部分地区的改革示范 | 第51-52页 |
| ·组织管理的扁平化趋势 | 第52-53页 |
| ·省管县制度变迁的总体构想 | 第53-54页 |
| ·总体思路 | 第53-54页 |
| ·三种类型(发达,较发达,西部地区)改革路径 | 第54页 |
| ·改革面临的挑战 | 第54-56页 |
| ·对省级政府管理能力的挑战 | 第54-55页 |
| ·改革催生了市县之间的矛盾 | 第55页 |
| ·扩权并未真正落实 | 第55-56页 |
| ·垂直部门的定位难 | 第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五章 实施省管县制度变迁的具体对策 | 第57-66页 |
| ·省级的改革设想 | 第57-59页 |
| ·调整省级行政区划、减少省级管辖幅度 | 第57-58页 |
| ·设立省县沟通专员、疏通省县双向交流 | 第58-59页 |
| ·组建区域协调联盟、实现区域资源互补 | 第59页 |
| ·地市的合理定位 | 第59-61页 |
| ·保留地市行政级别、维护地市合理利益 | 第60页 |
| ·改革地市行政机构、转变地市行政职能 | 第60页 |
| ·调整地市行政区划、发挥中心城市功效 | 第60-61页 |
| ·县级政府的改革 | 第61-63页 |
| ·调整县级行政区划、减轻省级管辖压力 | 第61-62页 |
| ·动态评估县市实力、实施县级分等管理 | 第62页 |
| ·改革县级行政机构、构建高效服务政府 | 第62-63页 |
| ·配套措施的完善 | 第63-65页 |
|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供改革配套支持 | 第63-64页 |
| ·下放部分管理权限、赋予县级更大权责 | 第64页 |
| ·完善垂直管理体制、明确各自管理权责 | 第64-65页 |
| ·加大绩效考核力度、预防遏制腐败发生 | 第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