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绪言 | 第6-10页 |
·选题缘起 | 第6-7页 |
·史料及研究现状 | 第7-9页 |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2 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的设置及其主要职能 | 第10-24页 |
·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的设置 | 第10-18页 |
·设置时间考 | 第10-14页 |
·设置原因 | 第14-17页 |
·各级机构的设置及职掌范围 | 第17-18页 |
·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的职权 | 第18-22页 |
·稽查藩属、办理民政事务 | 第20页 |
·组织年班、办理朝觐 | 第20-21页 |
·考察官吏 | 第21-22页 |
·回疆参赞大臣职能的变化 | 第22-24页 |
3 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的演变 | 第24-36页 |
·以乌什变乱为中心的考察 | 第24-28页 |
·乌什事件的性质 | 第24-25页 |
·乌什变乱的原因 | 第25-26页 |
·乌什事件的“变”与“乱” | 第26-27页 |
·乌什变乱善后事宜 | 第27页 |
·从乌什变乱看乌什参赞大臣与伊犁将军的关系 | 第27-28页 |
·从乌什到喀什噶尔(1765--1786) | 第28-31页 |
·乾隆时期消极对待和卓后裔问题引发争议 | 第29-31页 |
·从喀什噶尔到叶尔羌(1786—1831) | 第31-34页 |
·清廷与参赞大臣就萨木萨克问题的二度争议 | 第31-33页 |
·和卓后裔问题再掀波澜 | 第33-34页 |
·“捐西守东”之争 | 第34页 |
·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的裁撤 | 第34-36页 |
·军府制的弊端 | 第34-35页 |
·政治中心的转移 | 第35-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附录 | 第37-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2-43页 |
后记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