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软件园的人性化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5页 |
·软件园的兴起与发展 | 第9-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课题研究范围 | 第15-17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17页 |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9页 |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课题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9-21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第2章 当代软件园人性化设计的基本解析 | 第21-39页 |
·当代软件园的特征解析 | 第21-28页 |
·生态理念的软件公园 | 第21-23页 |
·智力密集的产业结构 | 第23-24页 |
·数字媒体的时代冲击 | 第24-26页 |
·三元介入的发展模式 | 第26-28页 |
·当代软件园人性化内涵分析 | 第28-33页 |
·小群体的阶层特质需求 | 第28-30页 |
·集约化的空间尺度需求 | 第30-31页 |
·两极化的行为特征需求 | 第31-32页 |
·多元化的创意空间需求 | 第32-33页 |
·当代软件园人性化设计原则 | 第33-38页 |
·原生态原则 | 第33-34页 |
·主题性原则 | 第34-36页 |
·可持续性原则 | 第36页 |
·本性回归原则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以人为本的规划结构设计 | 第39-52页 |
·规划结构的基本特征 | 第39-43页 |
·环境主导,主题明确 | 第39-40页 |
·疏密至极,以密求疏 | 第40-41页 |
·灵活嬗变,存同求异 | 第41-43页 |
·分化离散的布局模式 | 第43-46页 |
·组团式布局 | 第44页 |
·网络式布局 | 第44-45页 |
·辐射式布局 | 第45-46页 |
·和而不同的空间形态 | 第46-51页 |
·非匀质化的空间秩序 | 第47-48页 |
·异质同构的空间肌理 | 第48-49页 |
·通透柔性的空间界面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多义嬗变的建筑空间设计 | 第52-68页 |
·园区空间的类型划分 | 第52-56页 |
·研发空间 | 第52-54页 |
·交往空间 | 第54-55页 |
·休闲空间 | 第55-56页 |
·弹性可塑的研发空间 | 第56-60页 |
·四维共享的蜂巢模式 | 第56-57页 |
·统一模数的俱乐部式 | 第57-59页 |
·彰显个性的创意密室 | 第59-60页 |
·沉静内敛的交往空间 | 第60-63页 |
·艺术气质的入口空间 | 第60-61页 |
·生态自然的中庭空间 | 第61-62页 |
·动态流畅的通行空间 | 第62-63页 |
·拟生活化的休闲空间 | 第63-67页 |
·可意向性的场所精神 | 第63-65页 |
·协调柔和的界面表现 | 第65页 |
·波普倾向的陈设设计 | 第65-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绿色生态的外部环境设计 | 第68-82页 |
·园区外部环境的典型要素 | 第68-70页 |
·休闲广场 | 第68-69页 |
·道路空间 | 第69页 |
·户外办公空间 | 第69-70页 |
·紧凑余裕的休闲广场 | 第70-74页 |
·集中紧凑的布局模式 | 第70-72页 |
·闹中存静的构思方式 | 第72-73页 |
·活力生动的空间情趣 | 第73-74页 |
·层次丰富的道路空间 | 第74-78页 |
·人车分行的道路体系 | 第74-76页 |
·动滞结合的道路环境 | 第76-77页 |
·起伏回环的道路形态 | 第77-78页 |
·融入自然的户外办公空间 | 第78-81页 |
·自发灵活的空间逻辑 | 第78-79页 |
·适形则止的空间形态 | 第79页 |
·自然柔和的空间构成 | 第79-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