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理论论文--土地经济学论文

江汉平原土地承载力区域差异研究--Take Jiang Han Plain Silt as Example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9页
   ·选题依据第12-13页
     ·研究背景第12-13页
     ·研究意义第13页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13-16页
     ·研究内容第13-14页
     ·研究方法第14页
     ·技术路线第14-16页
   ·国内外土地承载力理论研究进展第16-19页
     ·国外土地承载力研究综述第16-17页
     ·国内土地承载力研究综述第17-18页
     ·对土地承载力研究现状的评价第18-19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第19-24页
   ·土地资源承载力理论第19-20页
     ·土地承载力理论的发展第19页
     ·土地综合承载力理论的特征第19-20页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第20-21页
   ·状态空间法第21-24页
     ·状态空间法的基本原理第21-23页
     ·区域土地承载力定量描述第23-24页
第三章 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第24-28页
   ·土地综合承载力体系第24-25页
     ·生态承载力层次第24页
     ·社会承载力层次第24-25页
     ·经济承载力层次第25页
   ·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及范围分类第25-28页
     ·设计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遵循的基本原则第25-26页
     ·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框架第26-28页
第四章 江汉平原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第28-46页
   ·江汉平原土地承载力理想状态的确定第28-29页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第29-32页
   ·研究区背景第32-34页
   ·指标权重确定第34-38页
     ·主分成分析原理第34-35页
     ·三个子系统指标权重计算第35-38页
   ·江汉平原土地资源承载力计算第38-46页
     ·江汉平原土地资源子系统承载力理想值计算第38页
     ·江汉平原土地资源子系统承载力现状值计算第38-40页
     ·三个子系统的承载力指数计算第40-43页
     ·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数计算第43-46页
第五章 江汉平原土地资源承载力区域差异分析第46-54页
   ·空间布局上的区域差异特征第46-47页
     ·系统聚类分析理论第46页
     ·各乡镇土地承载力的分类第46-47页
   ·江汉平原区域差异特征分析第47-49页
     ·从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数分类的整体状况分析第47-48页
     ·从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数分类的分布来分析第48-49页
   ·本文主要结论第49-50页
   ·江汉平原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第50页
   ·提高江汉平原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对策第50-54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54-56页
   ·本文主要结论第54页
   ·对于土地承载力研究的展望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力及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粮食补贴政策:农民的种粮动机与行为--以江西省金溪村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