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夏玉米区高产杂交种形态生理特征研究
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玉米生产与利用现状 | 第10-11页 |
·世界玉米生产及其重要作用 | 第10页 |
·发展中国玉米生产的重要意义 | 第10-11页 |
·玉米杂交种的应用与推广 | 第11页 |
·高产玉米杂交种形态特征 | 第11-13页 |
·株型特征 | 第11-12页 |
·茎部特征 | 第12页 |
·叶部特征 | 第12-13页 |
·产量构成因素及穗部性状 | 第13页 |
·高产玉米杂交种的生理特性 | 第13-17页 |
·光合特性 | 第14-15页 |
·叶面积指数(LAI)及发展动态 | 第15-16页 |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 第16页 |
·净同化率(NAR) | 第16页 |
·经济系数(Ke) | 第16-17页 |
·籽粒发育与灌浆 | 第17页 |
·叶绿素含量 | 第17页 |
·源库关系 | 第17页 |
·高产玉米杂交种的养分吸收 | 第17-20页 |
·氮素吸收与利用 | 第17-18页 |
·磷素吸收与利用 | 第18页 |
·钾素吸收与利用 | 第18-20页 |
2 引言 | 第20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20-21页 |
·试验设计 | 第21页 |
·田间管理措施 | 第21页 |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21页 |
·调查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1-23页 |
·植株性状调查 | 第21-22页 |
·干物质积累 | 第22页 |
·叶片叶绿素与光合速率的测定 | 第22页 |
·灌浆速率的测定 | 第22页 |
·植株抗倒性和抗病性调查 | 第22-23页 |
·考种与计产 | 第23页 |
·有关指标计算与数据处理方法 | 第23-24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4-60页 |
·不同玉米杂交种植株性状比较 | 第24-32页 |
·株高比较 | 第24页 |
·穗位高比较 | 第24-25页 |
·穗位高/株高比值比较 | 第25-26页 |
·茎粗比较 | 第26页 |
·茎叶夹角和叶向值比较 | 第26-27页 |
·叶面积变化 | 第27-28页 |
·叶面积指数增长速率比较 | 第28-30页 |
·光合势变化 | 第30-32页 |
·不同玉米杂交种粒叶比比较 | 第32-33页 |
·不同玉米杂交种叶绿素值和光合速率比较 | 第33-34页 |
·叶绿素值比较 | 第33-34页 |
·净光合速率比较 | 第34页 |
·不同玉米杂交种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变化 | 第34-39页 |
·苗期干物质积累 | 第34-35页 |
·穗期干物质积累 | 第35-36页 |
·粒期干物质积累量 | 第36页 |
·净同化率变化 | 第36-38页 |
·作物生长率变化 | 第38-39页 |
·不同玉米杂交种籽粒灌浆速率变化 | 第39-42页 |
·不同玉米杂交种抗逆性比较 | 第42-43页 |
·不同玉米杂交种产量性状及产量比较 | 第43-46页 |
·产量性状比较 | 第43-44页 |
·产量比较 | 第44页 |
·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 | 第44-46页 |
·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系数 | 第46-47页 |
·不同玉米杂交种对氮、磷、钾吸收积累的比较 | 第47-56页 |
·对氮素吸收积累的比较 | 第47页 |
·对磷素吸收积累的比较 | 第47-48页 |
·对钾素吸收积累的比较 | 第48-56页 |
·不同玉米杂交种在吐丝前后对氮、磷、钾积累量比较 | 第56-57页 |
·对氮积累量比较 | 第56页 |
·对磷积累量比较 | 第56页 |
·对钾积累量比较 | 第56-57页 |
·不同玉米杂交种经济系数比较 | 第57-58页 |
·夏玉米适时晚收的增产效应 | 第58-60页 |
5 结语与讨论 | 第60-63页 |
·不同玉米杂交种产量差异 | 第60页 |
·不同玉米杂交种形态特征及抗逆性比较 | 第60页 |
·不同玉米杂交种生理特性差异 | 第60-61页 |
·不同玉米杂交种干物质积累特性 | 第61页 |
·不同玉米杂交种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积累 | 第61页 |
·不同玉米杂交种氮、磷、钾养分积累的特点 | 第61页 |
·玉米高产栽培管理探讨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Abstract | 第68-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