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0页 |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 第11-13页 |
1. 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3-16页 |
1. 农村社区的内涵研究 | 第13-14页 |
2. 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研究 | 第14-15页 |
3.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需求与投入机制研究 | 第15页 |
4. 农村社区组织管理体制研究 | 第15-16页 |
三、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 第16-17页 |
四、分析框架 | 第17-18页 |
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7页 |
4.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5. 创新之处 | 第18页 |
五、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1. 农村社区 | 第18页 |
2. 农村社区建设 | 第18页 |
3. 农村社区组织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村组制"乡村治理体制的运行困境 | 第20-34页 |
一、农村基层治理体制的变革历程 | 第20-25页 |
1. 社队制 | 第20-22页 |
2. 村组制 | 第22-25页 |
二、“村组制”乡村治理体制的运行困境 | 第25-33页 |
1. 乡镇行政管理挤压村民自治空间,村委会逐步行政化和空壳化 | 第25-27页 |
2 乡村社会的开放与流动,导致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动 | 第27-30页 |
3.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欠缺,加速了乡村公共文化的衰败 | 第30-33页 |
三、村组制乡村治理体制亟待变革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探索 | 第34-49页 |
一、农村社区建设的起源和发展 | 第34-36页 |
二、农村社区的地域范围 | 第36-38页 |
1. 以建制村为社区地域的农村社区 | 第37页 |
2. 以自然村为社区地域的农村社区 | 第37-38页 |
3. 以多个建制村为社区地域的农村社区 | 第38页 |
三、农村社区的功能定位 | 第38-41页 |
1. 小区:基础设施完备、各项服务配套的集中居住区 | 第38-39页 |
2. 服务: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社区服务体系 | 第39-41页 |
3. 管理:构建管理平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 第41页 |
四、农村社区地域范围内的各类组织 | 第41-49页 |
1. 农村社区党组织 | 第42-44页 |
2. 农村社区协调组织 | 第44-45页 |
3. 农村社区自治组织 | 第45-46页 |
4. 农村社区社会组织 | 第46-47页 |
5. 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农村社区组织管理体制研究 | 第49-65页 |
一、村社一体抑或村社分离:农村社区与村委会的关系研究 | 第49-51页 |
1. 村社一体 | 第49-50页 |
2. 村社分离 | 第50-51页 |
3. 小结 | 第51页 |
二、领导隶属抑或合作共治:农村社区与乡镇政府的关系研究 | 第51-55页 |
1. 领导隶属 | 第52-53页 |
2. 合作共治 | 第53-54页 |
3. 小结 | 第54-55页 |
三、包含重合抑或协调配合:农村社区与村民小组的关系研究 | 第55-57页 |
四、社经合一抑或社经分离:农村社区与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研究 | 第57-62页 |
1. 社经合一 | 第58-60页 |
2. 社经分离 | 第60-61页 |
3. 小结 | 第61-62页 |
五、组织领导抑或协同合作:农村社区与社区社会组织的关系研究 | 第62-65页 |
1. 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 | 第62-64页 |
2. 农村社区与社区社会组织的关系走向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组织发育和治理转型:农村社区组织管理体制的未来走向 | 第65-72页 |
一、基本前提 | 第65-67页 |
1. 法律保障:农村社区组织的明确定位 | 第65-66页 |
2. 体制保障:社区公共事务的明确划分 | 第66页 |
3. 资金保障:政府公共财政的有效投入 | 第66-67页 |
二、基本目标 | 第67-70页 |
1.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 | 第67-68页 |
2. 农村社区居民自治的有序发展 | 第68-69页 |
3. 农村社区公共文化的重建 | 第69-70页 |
三、结论:社区制——中国农村基层治理之道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后记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