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0页 |
1.1 葡萄霜霉病概述 | 第12-13页 |
1.1.1 葡萄霜霉病的发生与危害 | 第12页 |
1.1.2 葡萄霜霉病的防治 | 第12-13页 |
1.2 五大类杀菌剂的抗性研究概况 | 第13-18页 |
1.2.1 杀菌剂的抗性现状及抗性机理 | 第14-17页 |
1.2.2 葡萄霜霉病菌抗药性检测方法 | 第17-18页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我国葡萄霜霉病菌对霜脲氰、氰霜唑的敏感性测定 | 第20-33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2.1.1 供试菌株 | 第20页 |
2.1.2 接种材料 | 第20页 |
2.1.3 供试培养基 | 第20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20-21页 |
2.1.5 主要试剂 | 第21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1-23页 |
2.2.1 葡萄霜霉病菌的纯化与扩繁 | 第21页 |
2.2.2 葡萄霜霉病菌的保存与活化 | 第21-22页 |
2.2.3 药剂配制 | 第22页 |
2.2.4 敏感性试验 | 第22-23页 |
2.2.5 数据分析 | 第2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3-31页 |
2.3.1 各葡萄产区霜霉病菌对霜脲氰的敏感性 | 第23-25页 |
2.3.2 各葡萄产区霜霉病菌对霜脲氰的抗性水平 | 第25-27页 |
2.3.3 各葡萄产区霜霉病菌对氰霜唑的敏感性 | 第27-28页 |
2.3.4 各葡萄产区霜霉病菌对氰霜唑的抗性水平 | 第28-30页 |
2.3.5 霜脲氰和氰霜唑交互抗性分析 | 第30-31页 |
2.4 讨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我国葡萄霜霉病菌对甲霜灵的抗性检测 | 第33-41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33-34页 |
3.1.1 供试菌株 | 第33-34页 |
3.1.2 接种材料 | 第34页 |
3.1.3 供试培养基 | 第34页 |
3.1.4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3.1.5 主要试剂 | 第34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4-36页 |
3.2.1 葡萄霜霉病菌的纯化与扩繁 | 第34-35页 |
3.2.2 葡萄霜霉病菌的保存和活化 | 第35页 |
3.2.3 药剂配制 | 第35页 |
3.2.4 各葡萄产区霜霉病菌对甲霜灵的抗性检测 | 第35页 |
3.2.5 各葡萄产区霜霉病菌对甲霜灵的抗性水平分析 | 第35页 |
3.2.6 数据分析 | 第35-3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3.3.1 各葡萄产区霜霉病菌对甲霜灵的抗性频率 | 第36-37页 |
3.3.2 各葡萄产区霜霉病菌对甲霜灵的抗性水平 | 第37-39页 |
3.4 讨论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我国葡萄霜霉病菌对嘧菌酯和烯酰吗啉的抗性检测 | 第41-60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41-43页 |
4.1.1 供试菌株 | 第41-42页 |
4.1.2 接种材料 | 第42页 |
4.1.3 供试培养基 | 第42-43页 |
4.1.4 主要仪器 | 第43页 |
4.1.5 主要试剂 | 第43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3-45页 |
4.2.1 葡萄霜霉病菌的纯化与扩繁 | 第43页 |
4.2.2 葡萄霜霉病菌的保存和活化 | 第43页 |
4.2.3 葡萄霜霉病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3页 |
4.2.4 基因组DNA浓度的测定 | 第43页 |
4.2.5 荧光定量PCR检测各葡萄产区霜霉病菌的抗药性 | 第43-45页 |
4.2.6 数据分析 | 第4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7页 |
4.3.1 各葡萄产区霜霉病菌对嘧菌酯的抗性情况 | 第45-50页 |
4.3.2 各葡萄产区霜霉病菌对烯酰吗啉的抗性情况 | 第50-57页 |
4.4 讨论 | 第57-60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附录 | 第68-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作者简历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