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施工论文--各项工程与工种论文--基础工程论文

降雨入渗对灰土挤密桩处理山区人工填土地基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20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8页
        1.2.1 非饱和土降雨入渗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灰土挤密桩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3 非饱和土增湿变形计算的研究现状第16-18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18-20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2 主要创新点第19-20页
2 非饱和土基本理论第20-30页
    2.1 非饱和土渗流特性第20-22页
        2.1.1 达西定律第20-21页
        2.1.2 饱和-非饱和渗流控制方程第21-22页
    2.2 土水特征曲线及其推导第22-27页
        2.2.1 土水特征曲线的定义及基本规律第22-24页
        2.2.2 土水特征曲线的获取方法第24-27页
    2.3 非饱和土增湿变形理论第27-30页
        2.3.1 非饱和土的应力状态第27-28页
        2.3.2 非饱和土的增湿变形第28-30页
3 非饱和土二维降雨入渗过程研究第30-50页
    3.1 引言第30页
    3.2 工程实例第30-34页
        3.2.1 工程概况第30-31页
        3.2.2 地层结构第31-33页
        3.2.3 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第33-34页
    3.3 二维降雨入渗过程理论分析第34-37页
    3.4 二维降雨入渗土体体积瞬态含水率的理论计算方法第37-43页
        3.4.1 非饱和土二维入渗运动方程第37-40页
        3.4.2 非饱和土二维入渗方程的ADI解法第40-43页
    3.5 非饱和土二维降雨入渗的MATLAB数值解第43-49页
        3.5.1 非饱和土二维入渗模型第43-46页
        3.5.2 降雨条件下非饱和土渗流场的演变规律第46-49页
    3.6 本章小结第49-50页
4 非均质人工填土地基二维降雨入渗数值模拟第50-71页
    4.1 引言第50页
    4.2 非均质人工填土地基入渗模型的建立第50-60页
        4.2.1 GeoStudio软件简介第50-51页
        4.2.2 土水特征曲线的差异化定义第51-58页
        4.2.3 非均质人工填土地基模型的建立第58-60页
    4.3 降雨入渗对非均质人工填土地基渗流场的影响规律第60-67页
    4.4 MATLAB计算结果与GeoStudio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第67-69页
    4.5 本章小结第69-71页
5 非均质人工填土地基工程实例分析第71-97页
    5.1 引言第71-72页
    5.2 非均质人工填土地基差异沉降的数值模拟第72-83页
        5.2.1 非饱和土的增湿变形的数值模拟方法第72-75页
        5.2.2 GeoStudio2012的二次开发第75-78页
        5.2.3 降雨条件下差异沉降的数值模拟第78-83页
    5.3 非均质人工填土地基差异沉降的理论计算第83-92页
        5.3.1 改进的分层总和法第83-84页
        5.3.2 降雨条件下差异沉降的理论计算第84-92页
    5.4 数值模拟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第92-95页
    5.5 本章小节第95-97页
6 结论与展望第97-99页
    6.1 主要结论第97-98页
    6.2 进一步展望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3页
致谢第103-104页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秦汉时期的宫苑分布与特点
下一篇:古建筑修缮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