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1 肉牛呼吸道疾病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1.1 肉牛呼吸道疾病的危害 | 第12页 |
1.1.2 肉牛呼吸道疾病的病因 | 第12-14页 |
1.1.3 肉牛呼吸道疾病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变化 | 第14页 |
1.1.4 肉牛呼吸道疾病诊断方法 | 第14-15页 |
1.1.5 肉牛呼吸道疾病预防措施 | 第15-16页 |
1.1.6 肉牛呼吸道疾病治疗方案 | 第16页 |
1.2 应用PCR鉴定肉牛呼吸道疾病主要致病菌 | 第16-17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河北省肉牛常见呼吸道致病菌的分离鉴定 | 第18-37页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页 |
2.2 材料 | 第18-21页 |
2.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18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18-19页 |
2.2.3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 | 第19页 |
2.2.4 引物合成 | 第19-21页 |
2.3 方法 | 第21-22页 |
2.3.1 样品的采集 | 第21页 |
2.3.2 病原菌分离培养 | 第21页 |
2.3.3 革兰氏染色 | 第21页 |
2.3.4 生化鉴定 | 第21页 |
2.3.5 16SrDNA鉴定 | 第21页 |
2.3.6 优势菌株特异性及主要荚膜血清分型PCR鉴定 | 第21-22页 |
2.3.7 药敏试验 | 第22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2-35页 |
2.4.1 样品采集结果 | 第22-23页 |
2.4.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染色结果 | 第23-25页 |
2.4.3 生化鉴定结果 | 第25-26页 |
2.4.4 细菌16S r DNA鉴定结果 | 第26-31页 |
2.4.5 优势菌株特异性及主要荚膜血清分型PCR鉴定结果 | 第31-33页 |
2.4.6 药敏试验结果 | 第33-35页 |
2.5 讨论 | 第35-36页 |
2.5.1 河北省呼吸道疾病在肉牛养殖中的影响 | 第35页 |
2.5.2 河北省肉牛呼吸道疾病病原菌种类的分析 | 第35-36页 |
2.6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临床分离菌株致病性研究 | 第37-51页 |
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7页 |
3.2 材料 | 第37-39页 |
3.2.1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第37页 |
3.2.2 试验动物 | 第37页 |
3.2.3 相关毒力基因引物合成 | 第37-39页 |
3.3 方法 | 第39-41页 |
3.3.1 细菌平板计数 | 第39页 |
3.3.2 人工感染试验 | 第39-40页 |
3.3.3 毒力基因检测 | 第40页 |
3.3.4 半数致死量LD50 的测定 | 第40页 |
3.3.5 病理切片的制备 | 第40页 |
3.3.6 常见致病菌在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及器官载菌量 | 第40-41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41-48页 |
3.4.1 人工感染试验结果 | 第41-42页 |
3.4.2 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 第42-44页 |
3.4.3 半数致死量LD50 测定的结果 | 第44页 |
3.4.4 常见致病菌LD50、血清型和毒力基因的关联性 | 第44-45页 |
3.4.5 病理组织切片结果 | 第45-47页 |
3.4.6 致病菌在组织器官分布及载菌量结果 | 第47-48页 |
3.5 讨论 | 第48-50页 |
3.5.1 菌株致病性与血清型、毒力基因关联性分析 | 第48-49页 |
3.5.2 致病菌在小鼠组织器官的分布研究分析 | 第49-50页 |
3.6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河北省肉牛常见呼吸道致病菌多重PCR方法的建立 | 第51-65页 |
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51页 |
4.2 材料 | 第51页 |
4.2.1 标准菌株与分离菌株 | 第51页 |
4.2.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第51页 |
4.3 方法 | 第51-54页 |
4.3.1 菌株基因组提取 | 第51-52页 |
4.3.2 PCR引物设计 | 第52页 |
4.3.3 单一PCR引物退火温度检测 | 第52页 |
4.3.4 单一PCR引物特异性检测 | 第52页 |
4.3.5 单一PCR敏感性检测 | 第52页 |
4.3.6 多重PCR反应体系及条件优化 | 第52-53页 |
4.3.7 多重PCR特异性检测 | 第53页 |
4.3.8 多重PCR敏感性检测 | 第53-54页 |
4.3.9 多重PCR稳定性检测 | 第54页 |
4.3.10 多重PCR临床样品检测 | 第54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54-63页 |
4.4.1 单一PCR退火温度分析 | 第54-56页 |
4.4.2 单一PCR引物特异性分析 | 第56-57页 |
4.4.3 单一PCR敏感性检测分析 | 第57-58页 |
4.4.4 多重PCR反应体系及条件优化的结果 | 第58-60页 |
4.4.5 多重PCR特异性检测结果 | 第60-61页 |
4.4.6 多重PCR敏感性检测结果 | 第61页 |
4.4.7 多重PCR稳定性检测结果 | 第61-62页 |
4.4.8 多重PCR临床样品检测结果 | 第62页 |
4.4.9 多重PCR检测与常规检测结果对比及分析 | 第62-63页 |
4.5 讨论 | 第63-64页 |
4.5.1 靶基因的选择 | 第63页 |
4.5.2 多重PCR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 第63-64页 |
4.6 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发表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