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20-39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20-2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20-26页 |
1.1.2 目的及意义 | 第26-27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27-34页 |
1.2.1 影像设备色度特征化模型 | 第27-29页 |
1.2.2 色貌模型与均匀颜色空间 | 第29-30页 |
1.2.3 影像设备的色域描述算子 | 第30-32页 |
1.2.4 色域映射算法 | 第32-34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34-39页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1.3.2 本文创新点 | 第36-39页 |
2 颜色科学的理论基础 | 第39-52页 |
2.1 色度学基础 | 第39-43页 |
2.1.1 CIE1931标准色度系统 | 第39-40页 |
2.1.2 色品坐标 | 第40-41页 |
2.1.3 光源及其特性 | 第41-43页 |
2.2 均匀颜色空间、色差以及色貌模型 | 第43-50页 |
2.2.1 CIELab色彩空间 | 第43-44页 |
2.2.2 其他色差公式 | 第44-45页 |
2.2.3 色貌现象 | 第45-46页 |
2.2.4 CIECAM02模型的基本内容 | 第46-47页 |
2.2.5 CAM02-UCS均匀颜色空间及其色差公式 | 第47-48页 |
2.2.6 J_za_zb_z颜色模型的基本内容 | 第48-49页 |
2.2.7 Vividness以及Dep也色貌指标 | 第49-5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3 影像设备的特征化模型 | 第52-83页 |
3.1 数码相机的显色特性及其色度特性化模型 | 第52-58页 |
3.1.1 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 | 第52-53页 |
3.1.2 数码相机的色度特征化模型 | 第53-54页 |
3.1.3 数码相机特征化模型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54-58页 |
3.2 传统显示器的色度特性及其色度特征化模型 | 第58-69页 |
3.2.1 传统显示器的色度特性 | 第58-61页 |
3.2.2 传统显示器色度特征化模型 | 第61-62页 |
3.2.3 单通道色度特征化模型 | 第62-64页 |
3.2.4 多通道色度特征化模型 | 第64-66页 |
3.2.5 混合模型 | 第66页 |
3.2.6 三种模型的效果比较 | 第66-68页 |
3.2.7 测量仪器的效果比较 | 第68页 |
3.2.8 测试数据集的效果比较 | 第68-69页 |
3.3 OLED显示器的色度特征化 | 第69-81页 |
3.3.1 OLED显示器的色度特性 | 第69-75页 |
3.3.2 OLED显示器的色度特征化模型 | 第75-76页 |
3.3.3 SDR模式下的OLED显示器色度特征化模型 | 第76-78页 |
3.3.4 HDR模式下的OLED显示器色度特征化模型 | 第78-8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4 跨媒介颜色复现的应用实例 | 第83-92页 |
4.1 简单情况下的彩色图像跨媒介复现的流程 | 第83-84页 |
4.2 实验1:图像复现效果 | 第84-86页 |
4.3 实验1结果分析 | 第86-88页 |
4.4 实验2:亮度匹配实验 | 第88-89页 |
4.5 亮度匹配实验: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9-9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5 设备及图像的色域边界描述 | 第92-102页 |
5.1 基于设备的色域描述算法 | 第92-95页 |
5.1.1 色域描述算法的实现及其精度测试 | 第94-95页 |
5.2 基于图像的色域描述算法 | 第95-101页 |
5.2.1 样品选择 | 第95-96页 |
5.2.2 颜色的空间频率 | 第96页 |
5.2.3 图像色域边界的平滑 | 第96-97页 |
5.2.4 图像色域边界算法的实现 | 第97-10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6 色域压缩算法 | 第102-120页 |
6.1 HPMINDE算法以及SGCK算法 | 第102-105页 |
6.2 基于Vividness和Depth的色域压缩算法 | 第105-110页 |
6.3 色域压缩算法的心理物理实验设计 | 第110-113页 |
6.4 色域压缩算法的结果分析 | 第113-11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7 色域拓展算法 | 第120-132页 |
7.1 基于Vividness的色域拓展算法 | 第120-123页 |
7.2 色域拓展算法的心理物理实验设计 | 第123-127页 |
7.3 色域拓展算法的结果分析 | 第127-131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8 总结和展望 | 第132-136页 |
8.1 本文总结及其创新点 | 第132-134页 |
8.2 未来研究以及展望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7页 |
作者简介 | 第147-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