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第2章 天津市沥青道路损伤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14-24页 |
2.1 天津市沥青道路典型结构分类 | 第14-15页 |
2.2 天津市沥青道路交通量及交通轴载分析 | 第15-20页 |
2.3 天津市沥青道路损伤常规评价方法 | 第20-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3章 沥青道路回弹模量值测试方法的确定 | 第24-34页 |
3.1 沥青道路路基回弹模量要求 | 第24页 |
3.2 沥青道路路基回弹模量值检测方法及特点 | 第24-29页 |
3.2.1 查表法 | 第24-25页 |
3.2.2 承载板法 | 第25-26页 |
3.2.3 加州承载比法(CBR) | 第26-27页 |
3.2.4 贝克曼梁弯沉仪法 | 第27-28页 |
3.2.5 换算法 | 第28页 |
3.2.6 不同回弹模量值测试方法的特点 | 第28-29页 |
3.3 天津市沥青道路回弹模量值检测方法 | 第29-32页 |
3.3.1 基于贝克曼梁的检测方法 | 第29-31页 |
3.3.2 基于自动弯沉仪法的检测方法 | 第31-32页 |
3.3.3 贝克曼梁法与自动弯沉仪法的区别 | 第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4章 半刚性基层沥青道路不同损伤阶段回弹模量值确定 | 第34-46页 |
4.1 半刚性基层沥青道路损伤阶段划分与判定 | 第34-38页 |
4.1.1 半刚性基层沥青道路损伤阶段划分 | 第34-35页 |
4.1.2 天津市典型道路结构损伤状况调查 | 第35-38页 |
4.1.3 半刚性基层沥青道路损伤阶段判定 | 第38页 |
4.2 半刚性基层沥青道路不同损伤阶段回弹模量值计算 | 第38-44页 |
4.2.1 半刚性基层沥青道路回弹模量值计算方法 | 第38页 |
4.2.2 第Ⅱ阶段损伤半刚性基层回弹模量确定 | 第38-43页 |
4.2.3 第Ⅲ阶段损伤半刚性基层回弹模量确定 | 第43-44页 |
4.3 半刚性基层沥青道路不同损伤阶段回弹模量值确定 | 第44-45页 |
4.3.1 维修前道路灰土层回弹模量值确定 | 第44页 |
4.3.2 半刚性基层不同损伤阶段回弹模量建议值 | 第44-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回弹模量建议值在京福支路维修中的的应用 | 第46-54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46-47页 |
5.2 道路现状调查及评价 | 第47-49页 |
5.2.1 路面破损状况 | 第47-48页 |
5.2.2 路面行驶质量状况 | 第48页 |
5.2.3 路面结构强度 | 第48-49页 |
5.2.4 路面钻芯检测 | 第49页 |
5.3 路面结构损伤阶段判定 | 第49-51页 |
5.4 现状沥青道路维修结构设计 | 第51-52页 |
5.4.1 现状沥青道路灰土层弯沉值实测及回弹模量计算 | 第51-52页 |
5.4.2 现状沥青道路路基顶弯沉值实测及回弹模量计算 | 第52页 |
5.4.3 沥青道路维修投资估算 | 第5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6.1 结论 | 第54页 |
6.2 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