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实证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0.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0.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0.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0.2.1 国内文献 | 第12-14页 |
0.2.2 国外文献 | 第14-16页 |
0.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6-18页 |
0.3.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0.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0.4 本文创新与不足 | 第18-19页 |
0.4.1 本文创新 | 第18页 |
0.4.2 本文不足 | 第18-19页 |
1 普惠金融的概念及理论阐释 | 第19-24页 |
1.1 普惠金融概念的提出及相关概念区分 | 第19-21页 |
1.1.1 普惠金融 | 第19-20页 |
1.1.2 小额信贷 | 第20页 |
1.1.3 微型金融 | 第20-21页 |
1.2 普惠金融相关理论研究 | 第21-24页 |
1.2.1 金融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1.2.2 农村金融理论 | 第22-24页 |
2 普惠金融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24-30页 |
2.1 国内外普惠金融发展历程 | 第24-26页 |
2.1.1 国内普惠金融发展历程 | 第24-25页 |
2.1.2 国外普惠金融发展历程 | 第25-26页 |
2.2 国内外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 第26-30页 |
2.2.1 国内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 第26-27页 |
2.2.2 国外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 第27-28页 |
2.2.3 各经济体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比较 | 第28-30页 |
3 测量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的实证研究 | 第30-47页 |
3.1 因子分析介绍 | 第30-32页 |
3.1.1 因子分析概述 | 第30页 |
3.1.2 因子分析的步骤 | 第30-31页 |
3.1.3 模型参数的统计意义 | 第31-32页 |
3.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普惠金融发展程度实证研究 | 第32-44页 |
3.2.1 因子分析的准备 | 第32-34页 |
3.2.2 因子分析过程 | 第34-37页 |
3.2.3 测算结果及结果分析 | 第37-44页 |
3.3 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的有效性 | 第44-47页 |
4 影响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47-55页 |
4.1 影响普惠金融发展因素的理论分析 | 第47-49页 |
4.1.1 行业因素 | 第47-48页 |
4.1.2 社会因素 | 第48页 |
4.1.3 宏观因素 | 第48-49页 |
4.2 变量选择 | 第49-51页 |
4.2.1 因变量 | 第49页 |
4.2.2 自变量 | 第49-51页 |
4.3 模型构建 | 第51-54页 |
4.3.1 时间效应模型 | 第51-52页 |
4.3.2 稳健性分析 | 第52-54页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5 提高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的对策建议 | 第55-59页 |
5.1 推进普惠金融体系建设 | 第55页 |
5.2 鼓励金融产品创新 | 第55-56页 |
5.3 完善金融基础设施 | 第56页 |
5.4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 第56-57页 |
5.5 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 第57页 |
5.6 综合运用货币、财政政策工具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