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基于“动机—影响”分析的控规调整规范化路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6-27页
    1.1 研究背景第16-17页
        1.1.1 控规成为依法行政的重要抓手第16页
        1.1.2 控规调整成为实现控规弹性的主要途径第16-17页
        1.1.3 控规调整存在消极影响第17页
    1.2 研究对象界定第17-19页
        1.2.1 基本概念第17-18页
        1.2.2 研究范围第18-19页
        1.2.3 研究对象第19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9-21页
        1.3.1 研究目的第19-20页
        1.3.2 研究意义第20-21页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第21-26页
        1.4.1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4.2 研究思路第22-26页
    1.5 研究框架第26-27页
2 相关理论及实践综述第27-39页
    2.1 相关基础理论第27-29页
        2.1.1 公共政策理论第27页
        2.1.2 博弈论第27-28页
        2.1.3 制度经济学第28-29页
        2.1.4 行政管理原理第29页
    2.2 国外相关实践第29-33页
        2.2.1 美国区划及其修改第29-31页
        2.2.2 英国地方规划及其调整第31-32页
        2.2.3 日本土地使用区划及其修改第32-33页
    2.3 国内相关研究第33-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39页
3 调整的动机:基于统计分析与解释第39-66页
    3.1 申请理由视角第40-43页
        3.1.1 申请理由的统计特征第40-41页
        3.1.2 基于申请理由的动机解释第41-43页
    3.2 申请主体视角第43-44页
        3.2.1 申请主体的统计特征第43页
        3.2.2 不同申请主体的动机诉求第43-44页
    3.3 调整内容视角第44-59页
        3.3.1 调整内容的统计特征第44-48页
        3.3.2 基于调整内容的动机解释第48-59页
    3.4 调整动因分析第59-65页
        3.4.1 外部环境变化第60-62页
        3.4.2 多元利益驱动第62-63页
        3.4.3 弥补控规缺陷第63-65页
    3.5 小结:控规调整的产生有其必然性第65-66页
4 调整的影响:积极与消极第66-91页
    4.1 控规调整前后的变化特征第67-80页
        4.1.1 地块层面第67-75页
        4.1.2 片区层面第75-79页
        4.1.3 特征总结第79-80页
    4.2 控规调整的积极影响第80-81页
        4.2.1 提高控规适应能力第80页
        4.2.2 引导城市有序开发第80-81页
        4.2.3 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第81页
    4.3 控规调整的消极影响第81-89页
        4.3.1 影响城市整体发展第81-86页
        4.3.2 侵害公共利益第86-88页
        4.3.3 扰乱市场公平第88-89页
        4.3.4 削弱控规严肃性第89页
    4.4 本章小结第89-91页
5 控规调整的博弈过程与约束机制第91-109页
    5.1 控规调整的典型程序第92-93页
    5.2 对控规调整博弈过程的分析第93-103页
        5.2.1 参与主体特征分析第93-95页
        5.2.2 基于各主体视角的博弈过程分析第95-103页
    5.3 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第103-107页
        5.3.1 项目申请管理宽松第103-104页
        5.3.2 技术论证存在局限第104页
        5.3.3 行政裁量缺乏依据第104-105页
        5.3.4 参与主体权责失衡第105-107页
        5.3.5 公众利益表达缺位第107页
    5.4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6 控规调整的规范化路径构建第109-120页
    6.1 立足实际:建设有效机制第109-114页
        6.1.1 严格管理项目出入第109-110页
        6.1.2 改善论证审查方法第110-111页
        6.1.3 提高行政决策能力第111-113页
        6.1.4 增强监督制约效应第113-114页
    6.2 多方参与:促进利益平衡第114-116页
        6.2.1 明确利益平衡原则第114页
        6.2.2 建立利益平衡途径第114-116页
    6.3 经济调控:推行奖惩政策第116-118页
    6.4 动态维护:加强长效管理第118-119页
        6.4.1 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第118页
        6.4.2 完善“调整-评估-反馈”体系第118-119页
    6.5 本章小结第119-120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20-124页
    7.1 研究创新点第120页
    7.2 研究结论第120-122页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22-124页
        7.3.1 论文存在的不足第122-123页
        7.3.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第123-124页
致谢第124-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1页
附录第131-158页

论文共1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郊型村镇基础设施均等化配置效率评价研究--以武汉市新洲区为例
下一篇:小城市总体城市设计空间风貌管控研究--以长阳县城总体城市设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