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细菌论文

黏菌素对猪源大肠杆菌野生型折点与体外药效学研究

摘要第8-9页
英文摘要第9-10页
1 前言第11-20页
    1.1 大肠杆菌概述第11-13页
        1.1.1 大肠杆菌的多样性第11页
        1.1.2 大肠杆菌的致病性第11-12页
        1.1.3 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第12-13页
    1.2 黏菌素的概述第13-15页
        1.2.1 黏菌素的发展史第14页
        1.2.2 黏菌素耐药机制第14页
        1.2.3 mcr-1的发现及现状第14-15页
    1.3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及判定标准第15-17页
        1.3.1 制定折点的组织及折点分类第15-16页
        1.3.2 野生型折点的研究进展第16-17页
    1.4 抗菌药物的体外药效学研究第17-18页
        1.4.1 最小抑菌浓度与最小杀菌浓度第17页
        1.4.2 抗菌药物后效应第17-18页
        1.4.3 防耐药突变浓度和突变选择窗第18页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8-2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0-32页
    2.1 技术路线第20-21页
    2.2 试验材料第21-23页
        2.2.1 菌株第21页
        2.2.2 试剂第21页
        2.2.3 主要仪器设备第21-22页
        2.2.4 培养基和常用溶液配制第22-23页
    2.3 试验方法第23-32页
        2.3.1 样本采集第23页
        2.3.2 大肠杆菌的分离第23页
        2.3.3 大肠杆菌的鉴定第23-25页
        2.3.4 大肠杆菌的保存第25页
        2.3.5 黏菌素对猪源大肠杆菌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第25-26页
        2.3.6 最小杀菌浓度的测定第26页
        2.3.7 防突变浓度的测定第26页
        2.3.8 抗菌后效应的研究第26-27页
        2.3.9 黏菌素对大肠杆菌野生型折点的确定第27-28页
        2.3.10 PCR检测河南地区黏菌素耐药菌株中的mcr-1及其他耐药基因第28-30页
        2.3.11 接合试验第30-3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2-44页
    3.1 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第32-35页
        3.1.1 选择性培养基初步分离第32页
        3.1.2 革兰氏染色镜检第32-33页
        3.1.3 生化鉴定第33-34页
        3.1.4 PCR扩增16SrRNA鉴定大肠杆菌种属第34页
        3.1.5 分离菌株的地域分布第34-35页
    3.2 黏菌素对猪源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第35页
    3.3 黏菌素对20株致病性猪源大肠杆菌的MIC、MBC和MPC第35-36页
    3.4 黏菌素对猪源大肠杆菌的体外抗菌后效应第36-37页
    3.5 黏菌素对猪源大肠杆菌CO_(WT)的确定第37-38页
        3.5.1 猪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的MIC值分布直方图分析第37页
        3.5.2 正态分布检验结果第37页
        3.5.3 非线性回归分析及CO_(WT)的确定第37-38页
    3.6 PCR检测河南地区黏菌素耐药菌株中的mcr-1及其他耐药基因第38-42页
        3.6.1 PCR检测mcr-1耐药基因第38页
        3.6.2 mcr-1阳性大肠杆菌的基因环境检测结果第38-39页
        3.6.3 mcr-1阳性菌株的耐药表型第39-40页
        3.6.4 mcr-1阳性菌株中其他耐药基因的检测第40-42页
    3.7 接合试验结果第42-44页
4 讨论第44-50页
    4.1 黏菌素体外药效学特点第44页
    4.2 黏菌素对猪源大肠杆菌CO_(WT)的确定第44-45页
    4.3 黏菌素的应用及耐药现状分析第45-47页
    4.4 mcr-1的流行性分析第47-48页
    4.5 mcr-1的基因环境分析第48页
    4.6 mcr-1与其他耐药基因共存第48-50页
5 结论第50-51页
致谢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61页
附录第61-6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豆粕二次发酵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微生物和养分利用率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烟蚜对烟草品种的适生性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