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组合结构论文

方钢管再生混凝土长柱偏心受压及抗震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

致谢第9-10页
摘要第10-13页
abstract第13-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29-45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29-30页
    1.2 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综述第30-34页
    1.3 钢管混凝土的研究综述第34-39页
        1.3.1 受力性能研究第34-37页
        1.3.2 抗震性能研究第37-38页
        1.3.3 耐火性能研究第38页
        1.3.4 技术应用标准第38-39页
    1.4 钢管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综述第39-43页
        1.4.1 受力性能研究第39-41页
        1.4.2 抗震性能研究第41-43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43-45页
        1.5.1 主要研究内容第43-44页
        1.5.2 研究技术路线第44-45页
第二章 方钢管再生混凝土长柱偏心受压试验研究第45-95页
    2.1 试验概况第45-53页
        2.1.1 试件设计第45-49页
        2.1.2 试件制作第49-50页
        2.1.3 试验装置与加载方案第50-51页
        2.1.4 试验数据测量第51-53页
    2.2 破坏过程及破坏特征分析第53-64页
        2.2.1 不同再生骨料取代率试件的破坏过程与特征第53-55页
        2.2.2 不同长细比试件的破坏过程与特征第55-57页
        2.2.3 不同钢管壁厚试件的破坏过程与特征第57-58页
        2.2.4 不同偏心率试件的破坏过程与特征第58-59页
        2.2.5 试件破坏形态与特征第59-64页
    2.3 试验结果分析第64-91页
        2.3.1 试件承载力分析第64-66页
        2.3.2 轴向荷载—轴向位移曲线第66-71页
        2.3.3 轴向荷载—柱中侧向挠度曲线第71-77页
        2.3.4 侧向挠度变形曲线第77-80页
        2.3.5 荷载—纵向应变曲线第80-85页
        2.3.6 荷载—横向应变曲线第85-91页
    2.4 本章小结第91-95页
第三章 方钢管再生混凝土单偏压长柱有限元分析第95-119页
    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95-103页
        3.1.1 材料的本构关系第95-99页
        3.1.2 单元类型的选取第99-100页
        3.1.3 界面模型的处理第100页
        3.1.4 边界条件第100-101页
        3.1.5 网格划分第101页
        3.1.6 加载方式第101页
        3.1.7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第101-103页
    3.2 工作机理分析第103-110页
    3.3 影响因素拓展分析第110-116页
        3.3.1 影响因素具体分析第110-112页
        3.3.2 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第112-116页
    3.4 本章小结第116-119页
第四章 方钢管再生混凝土单向偏柱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第119-141页
    4.1 极限承载力理论推导第119-130页
        4.1.1 基本假定第119-120页
        4.1.2 破坏模式第120-121页
        4.1.3 极限平衡法承载力计算公式第121-129页
        4.1.4 本文计算公式验证第129-130页
    4.2 国内外规范(规程)实用承载力计算方法比较第130-138页
        4.2.1 国内规范(规程)计算方法第130-133页
        4.2.2 国外规范(程)计算方法第133-136页
        4.2.3 计算方法的比较分析第136-138页
    4.3 本章小结第138-141页
第五章 方钢管再生混凝土长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第141-181页
    5.1 试验概况第141-146页
        5.1.1 试件设计第141-143页
        5.1.2 试件制作第143-144页
        5.1.3 试验的装置与加载方案第144-146页
        5.1.4 试验数据测量第146页
    5.2 试验过程和破坏特征第146-157页
        5.2.1 试件破坏过程第147-154页
        5.2.2 核心再生混凝土破坏状态第154-155页
        5.2.3 试件破坏特征第155-157页
    5.3 试验结果分析第157-177页
        5.3.1 滞回曲线第157-159页
        5.3.2 骨架曲线第159-161页
        5.3.3 变形性能第161-163页
        5.3.4 刚度退化第163-168页
        5.3.5 承载力退化第168-170页
        5.3.6 耗能性能第170-173页
        5.3.7 钢管外壁应变分析第173-177页
    5.4 本章小结第177-181页
第六章 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第181-211页
    6.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181-182页
        6.1.1 边界条件第181页
        6.1.2 加载方式第181页
        6.1.3 网格划分第181-182页
    6.2 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第182-186页
        6.2.1 破坏形态对比第182-183页
        6.2.2 应力云图第183页
        6.2.3 滞回曲线对比第183-185页
        6.2.4 骨架曲线和特征值的对比第185-186页
    6.3 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第186-208页
        6.3.1 再生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第187-191页
        6.3.2 钢材强度的影响第191-194页
        6.3.3 钢管壁厚的影响第194-198页
        6.3.4 长细比的影响第198-201页
        6.3.5 轴压比的影响第201-204页
        6.3.6 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第204-208页
    6.4 本章小结第208-211页
第七章 方钢管再生混凝土长柱抗震性能的理论分析第211-233页
    7.1 P-Δ二阶效应分析第211-217页
        7.1.1 强度影响分析第211-214页
        7.1.2 侧移和侧移刚度影响分析第214-217页
    7.2 压弯构件不同规范承载力计算比较第217-218页
    7.3 压弯构件不同规范侧移刚度计算比较第218-220页
    7.4 恢复力模型分析第220-230页
        7.4.1 概述第220-221页
        7.4.2 骨架曲线模型第221-224页
        7.4.3 特征点处的典型滞回环第224-226页
        7.4.4 刚度、强度退化和卸载刚度的确定第226-228页
        7.4.5 卸载承载力突降的确定第228页
        7.4.6 定点指向的确定第228页
        7.4.7 软化点的确定第228页
        7.4.8 恢复力模型和滞回规则第228-230页
    7.5 本章小结第230-233页
第八章 方钢管再生混凝土长柱抗震损伤分析第233-259页
    8.1 损伤分析概述第233-235页
    8.2 损伤分析模型第235-243页
        8.2.1 基于退化的损伤分析模型第235-237页
        8.2.2 基于变形的损伤分析模型第237-239页
        8.2.3 基于耗能的损伤分析模型第239-242页
        8.2.4 基于变形和耗能的损伤分析模型第242-243页
    8.3 损伤指标的计算分析第243-251页
        8.3.1 基于刚度退化的损伤分析模型的计算分析第243-244页
        8.3.2 基于变形的损伤分析模型的计算分析第244-245页
        8.3.3 基于耗能的损伤分析模型的计算分析第245-248页
        8.3.4 基于变形和耗能的损伤分析模型的计算分析第248-251页
    8.4 基于性能的方钢管再生混凝土长柱损伤量化指标第251-257页
    8.5 本章小结第257-259页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第259-267页
    9.1 结论第259-264页
    9.2 创新点第264-265页
    9.3 展望第265-267页
参考文献第267-28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283页

论文共2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悬臂式压电俘能器力电耦合模型及参数对性能影响研究
下一篇:地震激励下参数不确定建筑结构的重叠分散控制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