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各种汽车论文--各种能源汽车论文--电动汽车论文

电动汽车驱动与充电一体化系统关键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27页
    1.1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13页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3-24页
        1.2.1 电动汽车驱动与充电一体化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0页
        1.2.2 电动汽车驱动用电机及其控制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页
        1.2.3 开绕组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研究现状第20-24页
            1.2.3.1 OEWM双逆变器应用领域与拓扑结构的研究现状第21-22页
            1.2.3.2 OEWM双逆变器的调制方法与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第22-24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4-27页
第2章 电动汽车驱动与充电一体化系统拓扑结构与控制第27-57页
    2.1 引言第27页
    2.2 电动汽车驱动与充电一体化系统的拓扑结构与工作模式第27-33页
        2.2.1 一体化系统的拓扑结构与TPOW-PMSM牵引工作模式第27-31页
        2.2.2 一体化系统电池充电工作模式第31-33页
    2.3 TPOW-PMSM数学模型第33-38页
        2.3.1 传统PMSM的数学模型第33-35页
        2.3.2 TPOW-PMSM在不同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第35-38页
            2.3.2.1 TPOW-PMSM在三相静止abc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第35-37页
            2.3.2.2 TPOW-PMSM在两相静止αβ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第37页
            2.3.2.3 TPOW-PMSM在两相同步旋转dq0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第37-38页
    2.4 两并联双向DC/DC变换器及其控制第38-43页
        2.4.1 两并联双向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第38-39页
        2.4.2 两并联双向DC/DC变换器的工作原理第39-40页
        2.4.3 两并联双向DC/DC变换器的子电路状态第40-41页
        2.4.4 两并联双向DC/DC变换器的控制技术第41-43页
    2.5 两并联逆变器拓扑结构与TPOW-PMSM控制第43-56页
        2.5.1 两并联逆变器的拓扑结构第43-44页
        2.5.2 两并联逆变器的空间电压矢量第44-51页
        2.5.3 TPOW-PMSM的矢量控制与直接转矩控制第51-56页
    2.6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3章 一体化系统牵引模式下TPOW-PMSM的SVPWM控制策略第57-113页
    3.1 引言第57-58页
    3.2 TPOW-PMSM无零序电压SVPWM控制技术第58-82页
        3.2.1 TPOW-PMSM系统的中矢量六边形SVPWM控制策略第58-60页
        3.2.2 “PI+重复控制”复合控制策略第60-64页
        3.2.3 两并联逆变器零序电压的抑制第64-66页
        3.2.4 两并联逆变器无零序电压SVPWM控制策略的实现第66-72页
            3.2.4.1 基于旋转30o坐标系的扇区判断算法第66-68页
            3.2.4.2 相邻两矢量与零矢量作用时间的求取第68-69页
            3.2.4.3 开关时序波形的确定第69-71页
            3.2.4.4 两并联逆变器各桥臂上管导通时间与占空比的计算第71-72页
        3.2.5 系统仿真与实验验证第72-82页
            3.2.5.1 仿真分析第72-78页
            3.2.5.2 实验验证第78-82页
    3.3 TPOW-PMSM最大电压调制范围差值SVPWM控制技术第82-112页
        3.3.1 新型差值SVPWM控制策略第82-83页
        3.3.2 TPOW-PMSM的大矢量六边形差值SVPWM控制策略第83-89页
            3.3.2.1 大矢量六边形SVPWM调制原理第84-86页
            3.3.2.2 大矢量六边形SVPWM控制算法与实现第86-89页
        3.3.3 带零序电流抑制器的TPOW-PMSM差值SVPWM控制策略第89-92页
        3.3.4 带零序电流抑制器的调零矢量差值SVPWM控制策略第92-102页
            3.3.4.1 开关管死区时间对零序电压的影响第92-97页
            3.3.4.2 调零矢量抑制零序电压的原理第97-99页
            3.3.4.3 改进的带零序电流抑制器的调零矢量差值SVPWM控制策略第99-102页
        3.3.5 系统仿真与实验验证第102-112页
            3.3.5.1 仿真分析第102-108页
            3.3.5.2 实验验证第108-112页
    3.4 本章小结第112-113页
第4章 一体化系统牵引模式下TPOW-PMSM容错系统的两相控制策略第113-155页
    4.1 引言第113-114页
    4.2 牵引模式下三相3H桥逆变器的故障与隔离第114-117页
        4.2.1 三相3H桥逆变器的故障类型第114-116页
        4.2.2 两并联逆变器功率管的故障隔离技术第116-117页
    4.3 牵引模式下三相3H桥逆变器的容错控制策略第117-130页
        4.3.1 三相3H桥逆变器单管开路故障时的电压空间矢量第117-124页
        4.3.2 故障相短接的两相2H桥逆变器的小矢量六边形SVPWM控制策略第124-126页
        4.3.3 故障相开路的两相2H桥逆变器的两相SPWM控制策略第126-128页
        4.3.4 两相2H桥逆变器的SVPWM控制第128-130页
    4.4 两相2H桥逆变器小矢量六边形SVPWM控制策略的改进第130-136页
        4.4.1 两相2H桥逆变器电压矢量状态切换分析第130-133页
        4.4.2 改进的两相2H桥逆变器七段式SVPWM控制策略第133-134页
        4.4.3 两相2H桥逆变器小矢量六边形SVPWM控制策略的实现第134-136页
    4.5 容错前后TPOW-PMSM系统性能分析第136-144页
        4.5.1 利用极限圆分析第136-140页
        4.5.2 依据最大电磁转矩分析第140-143页
        4.5.3 容错运行模式第143-144页
    4.6 仿真与实验验证第144-153页
        4.6.1 系统仿真验证第144-149页
            4.6.1.1 TPOW-PMSM小矢量六边形矢量控制系统仿真验证第144-146页
            4.6.1.2 故障相短接容错系统仿真验证第146-147页
            4.6.1.3 故障相开路容错系统仿真验证第147-149页
        4.6.2 系统实验结果第149-153页
            4.6.2.1 故障相短接容错系统实验第149-151页
            4.6.2.2 故障相开路容错系统实验第151-153页
    4.7 本章小结第153-155页
第5章 一体化系统充电模式下两并联PWM整流器高功率因数与谐波抑制技术.第155-190页
    5.1 引言第155-156页
    5.2 一体化充电系统两并联三相PWM整流器的拓扑结构第156-157页
    5.3 两并联三相PWM整流器的数学模型与环流分析第157-166页
        5.3.1 单个三相PWM整流器的数学模型第157-160页
            5.3.1.1 三相abc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第157-159页
            5.3.1.2 两相dq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第159-160页
        5.3.2 两并联三相PWM整流器的数学模型与环流分析第160-166页
            5.3.2.1 两并联三相PWM整流器的环流通路与分析第160-161页
            5.3.2.2 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平均值模型与零序环流分析第161-164页
            5.3.2.3 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平均值模型与零序环流分析第164-166页
    5.4 系统参数不均衡对零序环流的影响分析第166-168页
    5.5 调零矢量七段对称式SVPWM零序环流抑制策略第168-172页
    5.6 两并联PWM整流器零序环流控制方案第172-180页
        5.6.1 零序电流的PI控制方案第172-174页
        5.6.2 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器的设计第174-178页
            5.6.2.1 基于dq旋转坐标系前馈解耦策略的电流控制器设计第174-175页
            5.6.2.2 电流环设计第175-176页
            5.6.2.3 电压环设计第176-178页
        5.6.3 改进的基于最小拍控制的零序环流抑制策略第178-180页
    5.7 两并联PWM整流器的均流控制技术第180-182页
    5.8 仿真与实验验证第182-188页
        5.8.1 仿真验证第182-185页
        5.8.2 实验验证第185-188页
    5.9 本章小结第188-190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90-194页
    6.1 论文总结与创新点第190-193页
        6.1.1 博士论文总结第190-192页
        6.1.2 论文的创新点第192-193页
    6.2 下一步研究计划第193-194页
参考文献第194-204页
致谢第204-20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205-206页

论文共2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研究电针傍剌促进压疮愈合的作用机制
下一篇:裂缝对混凝土氯离子扩散及碳化特性影响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