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绪论 | 第9-21页 |
一 提出缘由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二 研究概述 | 第11-17页 |
三 难点和创新点 | 第17-18页 |
四 研究方法与思路框架 | 第18-21页 |
第一章 抗战前的上海社会与戏曲演出 | 第21-44页 |
第一节 抗战爆发前的上海社会 | 第21-28页 |
一 民国初期的上海社会与文化的发展 | 第21-26页 |
二 上海社会对日本侵华的态度 | 第26-28页 |
第二节 抗战爆发前的上海戏曲发展状况 | 第28-44页 |
一 上海戏曲演出环境优越 | 第29-32页 |
二 戏曲改良背景下的上海京剧演出 | 第32-41页 |
三 地方戏在上海的发展 | 第41-44页 |
第二章 “孤岛”时期的戏曲发展 | 第44-109页 |
第一节 “孤岛”时期的社会状况 | 第45-51页 |
一 战时上海 | 第45-47页 |
二 “孤岛”的形成与局势 | 第47-49页 |
三 “孤岛”时期的文化活动 | 第49-51页 |
第二节 抗战全面爆发后的上海文艺界 | 第51-63页 |
一 1937 年,中共上海地下组织的恢复 | 第51-59页 |
二 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的演出活动 | 第59-61页 |
三 上海伶界联合会组织募捐筹款演出 | 第61-63页 |
第三节 “孤岛”时期京剧的创作与演出 | 第63-89页 |
一 欧阳予倩与中华剧团 | 第63-70页 |
二 周信芳和移风社:海派京剧的一面旗帜 | 第70-84页 |
三 留沪京剧艺人的贡献和成就 | 第84-89页 |
第四节 “孤岛”时期其他剧种的演出情况 | 第89-109页 |
一 越剧——契机与创新 | 第90-98页 |
二 沪剧——成长与蜕变 | 第98-106页 |
三 昆剧——挫折与坚守 | 第106-109页 |
第三章 沦陷时期的戏曲发展 | 第109-157页 |
第一节 沦陷时期的上海社会 | 第110-115页 |
一 亲历者回忆:上海沦陷之惨状 | 第110-112页 |
二 日军对上海的掠夺和控制 | 第112-114页 |
三 上海各界人士反抗汪伪,坚守阵地 | 第114-115页 |
第二节 上海汪伪政府对戏曲事业的摧残 | 第115-122页 |
一 汪伪政府对戏曲的控制和利用 | 第115-120页 |
二 汪伪政府对戏曲艺人的威胁与迫害 | 第120-122页 |
第三节 中共地下党对戏曲的支持及艺人们的斗争 | 第122-131页 |
一 中共地下党对戏曲界的扶持与鼓励 | 第123-125页 |
二 上海戏曲艺人的反抗斗争 | 第125-131页 |
第四节 沦陷时期的戏曲演出 | 第131-157页 |
一 京剧——在低谷中传承 | 第132-139页 |
二 越剧——因改革而兴盛 | 第139-146页 |
三 沪剧——转益多师,发展迅速 | 第146-150页 |
四 滑稽戏——迎来剧种转折点 | 第150-153页 |
五 其他剧种在上海的衰落及原因 | 第153-157页 |
第四章 抗战时期上海戏曲报刊及评论 | 第157-173页 |
第一节 抗战时期上海各剧种的戏曲报刊 | 第157-164页 |
一 京剧期刊种类多,剧评受追捧 | 第158-161页 |
二 地方戏专刊推动戏曲发展 | 第161-164页 |
第二节 抗战时期上海戏曲报刊的特点 | 第164-173页 |
一 报刊编辑即戏迷 | 第164-168页 |
二 演剧与剧评良性互动 | 第168-173页 |
第五章 抗战时期上海戏曲传承与教育 | 第173-194页 |
第一节 抗战时期上海戏曲的教育方式 | 第174-186页 |
一 传统的戏曲教育:师徒制及科班教学 | 第174-180页 |
二 专业戏校的综合培训模式 | 第180-186页 |
第二节 戏曲票房——抗战时期上海戏曲传承的重要阵地 | 第186-194页 |
一 京剧票房活动频繁 | 第186-189页 |
二 1939 年“业余社”申曲票房的成立始末 | 第189-190页 |
三 越剧的票房活动情况 | 第190-194页 |
第六章 抗战时期上海戏曲剧场的转型和经营 | 第194-203页 |
第一节 剧场的转型:以卡尔登剧场为例 | 第194-198页 |
第二节 越剧、沪剧剧场的经营模式 | 第198-203页 |
结语 | 第203-206页 |
参考文献 | 第206-214页 |
附录 | 第214-22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24-225页 |
致谢 | 第225-226页 |